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细菌性角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bacterial keratitis

概述

细菌性角膜炎在20世纪50~60年代是我国发病率及致盲率占首位的感染性角膜疾病,20世纪70~80年代,病毒性角膜炎上居首位,现在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也迅速增多。细菌性角膜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发病率和致盲率有所下降,但仍是当前最重要的感染性角膜病之一。细菌性角膜炎的发展趋势是机会感染、混合感染及耐药菌感染不断增多,给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眼科医师必须给予高度警惕和重视。

(一)危险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危险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以慢性泪囊炎、污染的滴眼液及挑角膜异物为最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现在是佩戴任何类型的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长期局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为最重要。此外,外伤、干眼、局部药物毒性、眼科手术及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均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二)致病细菌

细菌过去是以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近年来,由于条件致病菌(机会)感染;耐药菌感染(如MRSA、MRSE、VRE);混合感染(如多种细菌、混合真菌、棘阿米巴感染);新兴感染(如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角膜炎);再兴感染(如淋球菌性角膜炎、衣原体性角膜炎);生物膜(biofilm)感染(如角膜接触镜、缝线等)不断增多,致病细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铜绿假单胞菌从20世纪第一位41.7%下降到现在的20.79%,表皮葡萄球菌比例逐年递增9.1%~27.5%。

综合近二十几年来的国内外文献,SSPM占细菌性角膜炎的70%~90%,即革兰阳性球菌两种:链球菌(肺炎、草绿色)(Streptococcus.S)、葡萄球菌(表葡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S);革兰阴性杆菌两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莫拉菌(Moraxella.M)。较常见的致病细菌有粘质沙雷菌、嗜血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等。增多倾向的有非典型分支杆菌、丙酸杆菌、厌氧菌等。

发病机制

1.细菌的黏附:细菌可通过其表面的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侵入宿主细胞。宿主细胞表面有一定的受体部位才能和细菌黏附,而细菌只有到达特定部位并具黏附力才能在体内特定部位定植或启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角膜上皮的黏附力明显高于其他细菌,可能是较常引起角膜感染的原因之一。

2.角膜基质溶解:一旦致病菌黏附于角膜上皮表面,即发生多形核白细胞趋化,释放蛋白溶酶导致基质坏死,如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菌体释放大量内毒素和外毒素,对角膜组织产生严重破坏,导致组织坏死和穿孔。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目标是快速消灭感染细菌,减轻炎症反应、阻止角膜的结构破坏和促进上皮表面的愈合。

1.首次治疗

致病菌不明或多种细菌感染的首次治疗,应采用广谱抗菌的强化治疗(提高药物的浓度和增加点眼次数,可以获得很高的组织浓度)和联合用药(协同增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作用)。

美国眼科临床指南的治疗方案:轻、中度可采用氨基糖苷类(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或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其中一类抗菌药滴眼;重度则采用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如0.9%~1.4%妥布霉素+5%头孢唑林)或氟喹诺酮+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如0.5%莫西沙星+5%头孢唑林)。

2.治疗方案调整

患者经首次治疗,病情明显缓解,不一定必须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如果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方案。

3.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对于角膜病灶累及视轴的患者,应用局部抗菌药治疗,病情持续好转2~3天后,可以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减少瘢痕形成、减少视力损害)。原则是以最小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必须把握用药的时机、用量一定要谨慎,并同时应用足量抗菌药和密切随访,检测眼压。

4.复杂病例治疗

当角膜表面变薄、即将穿孔或已穿孔、或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无效或出现眼内炎时,需要增加其他治疗。必要时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等。

作者
孙秉基;贺燚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与免疫相关的角膜内皮病 下一篇:肺炎链球菌性角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