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ikettsial conjunctivitis
立克次体性结膜炎(rikettsial conjunctivitis)较为少见。所有能导致人类疾病的立克次体均有可能侵犯结膜,结膜往往是这些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的门户。常见的有Q热、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等,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结膜表面大部分暴露于外界,易受外界因素的损伤,且结膜囊内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故易受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炎症。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除外),形态较小,以球杆状为主,常呈多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具有细胞壁,同时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法繁殖,对多种抗菌类药物敏感。
立克次体共同的特点是:①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②所致疾病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③节肢动物为其寄生宿主,或为贮存宿主,同时亦为传播媒介;④多形态性,主要为球杆状;⑤专性细胞内寄生;⑥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长约0.3μm~0.5μm,染色性差,革兰氏染色阴性;⑦生长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生长辅助因子(例如乙酰辅酶A、辅酶I、腺苷三磷酸等)。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迄今已知约有20多种,它们原本在嗜血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野生啮齿类或家畜)之间维持着持久的传染循环,人类只是偶然接触到自然界的这种循环,因进入自然疫源地区、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叮咬而感染。但亦有一些立克次体可通过病畜的排泄物污染空气,产生微生物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使人感染。
大部分立克次体对人不致病。有的以狗、马、牛、羊等为宿主并引起疾病,寄生于宿主的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淋巴组织的网状细胞,如埃里希氏体属内的犬埃里希氏体、Visticii立氏埃里希氏体、马埃里希氏体及噬吞噬埃里希氏体等,它们感染宿主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有些立克次体与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处于共生状态。
立克次体性结膜炎(rikettsial conjunctivitis)较为少见。
感染性眼病的致病因素明确,即由具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病原体直接或随血流侵入眼组织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及宿主的抵抗力等。通常,病原体的数量愈多,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能力,它是病原体粘附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功能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根据结膜炎的发病快慢可分为超急性、急性或亚急性、慢性结膜炎。一般而言,病程少于3周者为急性结膜炎,而超过3周者为慢性结膜炎。按结膜对病变反应的主要形态可分为乳头性、滤泡性、膜性/假膜、瘢痕性和肉芽肿性结膜炎。
结膜是一层血管性的黏膜组织,覆盖于眼球前表面和上、下眼睑的后表面,分泌保持泪膜稳定性和角膜透明性的黏液,并起重要的防御作用。结膜富含血管和众多免疫活性细胞,这些细胞可引起或介导炎症反应并合成免疫球蛋白。睑结膜由三部分组成:皮肤黏膜的接合处位于睑板腺开口的后方,是睑缘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层和结膜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间的移行区;睑板部结膜与其下的睑板紧密连接;眶部结膜由睑板部延伸至穹隆部。
感染性眼病呈现为炎症的病理改变,包括正常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血管内液体和细胞渗出到组织间隙或体表以及上皮、纤维血管等组织的增生,三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可以同时或先后交错重叠发生。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不同,感染性眼病可分为以下两类。
1.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以组织坏死、血管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甚至形成脓肿,正常结构破坏彻底为主要特征,如急性化脓性角膜炎或结膜炎,用药前及时取材,做病原体培养,或涂片/刮片查病原体,病原体检出率高,多见于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临床上通常潜伏期短,可以数小时或数天,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病程短,症状明显,功能损伤重。非化脓性炎症,以纤维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可伴少量散在分布的中性粒细胞。多见于病毒、衣原体等感染或炎症的恢复期,组织学上较难发现病原体。临床上病变潜伏期长,病程进展缓慢,可以数天、数月,甚至数年。
2.肉芽肿性与非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性炎症的病程长短不一,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多量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多核巨噬细胞浸润,有时这些细胞围绕坏死物质或病原体聚集,外围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成典型肉芽肿性结节,如结核/麻风性葡萄膜炎。因此,肉芽肿性炎症,在排除结节病等疾病外,常提示疾病由特异病原体感染所致。而炎症病灶中无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多核巨噬细胞,或仅有个别上述细胞类型,则病变为非肉芽肿性炎症,一般病因较复杂。
1.病原学检查
为了明确病因和正确治疗,有时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结膜分泌物涂片和刮片可确定有无细菌感染,必要时可做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如无菌生长,则应考虑衣原体或病毒可能性,需做分离鉴定。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因其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且耗时长而临床上不常进行。另外,还可应用免疫荧光、酶免疫测定、多聚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检查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血清抗体的效价也有助于诊断病毒性结膜炎,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性结膜炎,其急性期的外周血中血清抗体滴度可升高四倍甚至更多。
2.细胞学检查
不同类型的结膜炎,其细胞反应也不相同,结膜分泌物涂片检查Gram’s染色(鉴别细菌种属),Giemsa染色(分辨细胞形态、类型)有助于临床诊断。细菌性结膜炎涂片多形核白细胞占多数。病毒性结膜炎则是单核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占多数。伪膜形成(流行性角结膜炎)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结膜坏死。衣原体结膜炎涂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各占一半。
针对病因治疗,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急性期忌包扎患眼。
1.滴眼液滴眼
治疗结膜炎最基本的给药途径。对于微生物性结膜炎,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和)抗病毒滴眼液。必要时可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重症患者在未行药物敏感实验前可用几种混合抗生素滴眼液点眼。急性期应频繁点用滴眼液,每1~2小时一次。病情好转后可减少滴眼次数。
2.眼药膏涂眼
眼膏在结膜囊停留的时间较长,宜睡前使用,可发挥持续的治疗作用。
3.冲洗结膜囊
当结膜囊分泌物较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液(生理眼水或3%硼酸水)冲洗,每天1~2次,以清除结膜囊内的分泌物。冲洗液勿流入健眼,引起交叉感染。
4.全身治疗
严重的结膜炎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了局部用药外还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
1. 注意休息,勿食刺激性食物。
2.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流水洗脸,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毛巾、脸盆需要专用。
3. 在流行期间,加强对患者的隔离与用具的消毒,不进入公共场所(如游泳池、浴池等),不接触公共物具,防止传染他人。
传染性结膜炎可造成流行性感染,因此必须做好预防。结膜炎多为接触传染,故提倡勤洗手、洗脸、不用手和衣袖擦眼。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隔离,病人用过的盥洗用具必须采取隔离并消毒处理。医务人员检查后要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理发店、饭店、工厂、学校、托儿所、游泳池等人员集中场所进行卫生宣传、定期检查、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