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
作者
刘祖国
英文缩写
SAC
概述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SAC)是常见的、轻度的急性眼表过敏,通常和过敏性鼻炎一起发生。SAC占过敏性结膜炎全部病例的25%到50%。许多的作者强调,过敏性结膜炎,尤其是SAC被大量漏诊,因此会低估其真正的患病率。虽然SAC是相对缓和的疾病,很少导致永久的视觉损害,但它的高发病率使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深远。

SAC的季节性发作与空气传播的植物源性过敏原或气源性过敏原密切相关。造成SAC的过敏原随地理环境改变而有所不同,但是树木,草以及豚草属的花粉是最常遇到的过敏原。大约有79%的患者有季节性加重的表现。有一些理论表明,随着天气变暖的趋势以及气候的变化,使得季节性过敏原的传播更甚,增加了过敏性眼病的患病率。

SAC的发病多无年龄和性别差别。

SAC在临床上的发现

SAC病情通常较为缓慢,但接触过敏原后可突然加剧。这种差异与病人对特定抗原的敏感性和暴露的长期性有关。SAC是自限性疾病,无眼表损害,而特发性和春季角结膜炎可危害角膜,导致溃疡及瘢痕,最终导致视力的丧失。SAC通常是双侧的,但有时也可表现为单侧。如特定的变应原仅致敏一只眼睛时,眼表的改变可为单侧。症状和体反复出现,在接触季节性致敏原后可迅速发生。

SAC个体的典型表现为在某个特定时期出现急性结膜过敏症状,通常持续的时间较短,主要在存在空气传播变应原时发生。通常来说,SAC病人在冬季寒冷季节是没有症状的,因为此时如花粉这类的空气传播致敏原减少。真菌,房间的灰尘以及动物的皮屑也参与疾病的进程。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敏原的类别,浓度以及个体的暴露时间。干眼症由于泪液“冲洗”致敏原的能力减退,因此有助于致敏原与眼表接触。SAC最显著的症状是痒。病人常主诉眼睛非常痒,有时候还伴有灼热感以及流泪。分泌物通常为浆液性,清洁,但有特征性的黏稠感。

SAC的体征包括眼睑水肿、结膜充血以及球结膜水肿。结膜水肿在球结膜和下睑结膜较为明显,表现为“乳白色”或淡粉色外观。有的患者在揉眼后,可出现夸张的结膜膨隆,病人主诉为突然形成的眼部“泡泡”。事实上,气球样结膜是由于急性、大量的细胞浸润和液体渗出而形成(图1)。球结膜水肿可表现严重,造成泪膜不稳定所致的角膜凹陷(图2)。这些情况会随趋化因子的消除而消失。SAC基本不影响角膜,但一旦出现点状性角膜炎或者角膜凹陷则可导致疼痛、畏光以及视物模糊的症状。SAC通常不会或极少导致后遗症。

图1 SAC病人结膜膨隆,是由于急性严重的细胞浸润和液体渗出导致球结膜水肿

图2 SAC病人严重的球结膜水肿导致泪膜不稳定,进而形成角膜凹陷

病理生理学

SAC是由于环境中空气传播的过敏原致敏,引发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急发型)过敏反应,可分成两个阶段,肥大细胞(MC)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敏感个体暴露于特定抗原时,反应发生。IgE对MCs有高亲和力,主要是MCTC表形,引起细胞的脱颗粒。和正常的病人相比,SAC的病人结膜基质中的MCs可增多至60%。

这个反应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免疫事件,在致敏原触发后,由许多不同介质相互调节作用。致敏原如花粉,与特定的IgE抗体反应,引起IgE分子交联以及MC钙离子内流。导致MC脱颗粒并释放预先生成的炎症介质,如组胺,导致敏感个体早期的过敏症状及体征。MC的激活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包括组胺在内的炎性介质的释放。第二阶段是合成花生四烯酸以及后续级联反应,包括产生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释放的组胺与靶组织细胞表面上的H1和H2受体结合。与H1受体的结合主要导致像瘙痒、灼热感以及刺痛感等主要的过敏症状,于H2受体结合增加了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产生,刺激黏液的分泌,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这种早期反应发生很快,在临床上持续20~30分钟。

MC脱颗粒也同时启动了一系列的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反应。它引起的迟发效应,包括了前列腺素的产生,以及来源于花生四烯酸的凝血因子和白三烯的产生。MCs同时释放介导B细胞产生IgE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T2淋巴细胞产生,募集嗜酸性细胞,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角膜和结膜的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和粘附因子。趋化因子以及粘附因子介导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2淋巴细胞在炎症区域的浸润。新生成的炎症介质和持续活化MC共同导致迟发型反应。这在最初反应的3~12小时后出现,症状可以持续24小时。

在MCs被激活了之后,细胞因子被释放,募集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结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可见于约43%SAC病人。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可释放毒性蛋白质,包括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质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它们不仅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MC脱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的这些产物对角膜的上皮细胞有毒性,长期作用下,可能导致角膜溃疡。迟发型反应以多种炎性细胞汇集为特征,包括CD4+和CD8+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结膜上皮细胞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可延长过敏性的炎症应答反应。

总的来说,急性过敏性反应是由IgE介导的MC脱颗粒引起的,而慢性过敏性反应在MC持续性激活的同时,过敏介质在此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h2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SAC的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SAC的治疗

SAC的治疗主要是减少过敏原接触。SAC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止其转化为慢性炎症。

由于SAC常涉及过敏原,如树,草和豚草属花粉颗粒,因此病人应尽量选择空气中颗粒含量较低时间进行室外活动,如大雨后或午后。SAC在温暖干燥的天气较为严重,而雨天和气温低时较轻。病人应该关闭家中和车子的窗户以减少暴露于颗粒中。室外回来后,头发和衣物应及时清洗。还需注意,室内环境中的颗粒也可通过人和宠物传播。戴眼镜和护目镜也可以防止抗原接触。

支持治疗包括冷敷以减轻炎症,避免揉眼,使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稀释并冲走眼表炎症介质。人工泪液应保存在冰箱中,使用时可收缩血管减轻症状和体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还有几种治疗SAC的药物(表1)。

表1  SAC治疗上的选择

局部血管收缩剂单独使用或联合抗组胺药物可以短暂缓解SAC症状。抗组胺药物在急性发作时可有效减轻瘙痒症状,血管收缩剂可减轻球结膜水肿,眼睑水肿和血管扩张引起的眼红。血管收缩剂有萘甲唑啉和羟甲唑啉。但血管收缩剂可能导致结膜充血和炎症复发,因此在严重的眼表过敏疾病中这些药物无效。

抗组胺滴眼液通过抑制结膜组胺受体来缓解SAC急性期症状和体征。但这些药物不影响其他前体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和白介素。可供局部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有不少,包括氮卓斯汀,依美斯汀,依匹斯汀,左卡巴斯汀。全身抗组胺药物也可缓解眼部过敏的症状和体征。像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对外周H1受体有更强的选择性,避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H1受体,胆碱能受体和某些H2受体导致心律失常。受体选择性的增强,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困倦,眼干和口干。

局部肥大细胞稳定剂,可减少结膜MCs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趋化因子。但药物对已有症状无缓解作用,在SAC急性期治疗无效。

双重作用的药物发挥多种药理学作用。比如组胺受体抑制剂作用,稳定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和后续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激活和浸润的作用。阿卡他定,倍他司汀,奥洛他定,奈多罗米和酮替芬属于这类药物。

非甾体类抗感染药(NSAIDS)作用于线粒体环氧化酶通路,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产生。这类药物对脂肪氧化酶途径中形成的炎症介质无效,如白介素。酮咯酸氨丁三醇为批准使用的NSAID抗过敏药物。

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在治疗SAC上非常有效,但很多副作用,如二重感染,眼内压升高,白内障形成等使其使用具有选择性。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磷脂酶和花生四烯酸酶,从花生四烯酸形成初始阶段发挥抗炎作用,因此其抗炎特性广泛且无特异性。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不同剂型和浓度。氯替泼诺和氟米龙眼表作用较弱但副作用较少。相反,醋酸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作用更强但有较多副作用。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只可短期应用于对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严重病例。脉冲式给药后应用MC稳定剂发挥维持作用。还有一些证据支持鼻内皮质激素给药方式来减少结膜症状。氟替卡松液体鼻喷剂对成人和青少年的季节过敏性鼻炎鼻部症状有缓解作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病人应紧密监测。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0.05%~2%滴剂)和他克莫司(0.03%乳膏)已被证实治疗眼表过敏性疾病有效。环孢素干扰结膜中Ⅳ型免疫反应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他克莫司主要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两种药物副作用较少,在过敏性结膜炎治疗长期用药时更为推荐。免疫调节药物在过敏性结膜炎的较重类型才考虑使用,如春季和特发性角结膜炎。在SAC上,该类型药物的使用指征有限。

特异性抗原免疫疗法在过敏原确定后,可有效诱导免疫耐受。该治疗的主要治疗目的是缓解由致敏原引起的症状,远期减少疾病复发。该类药物适用于有明确IgE抗体相关抗原证据的疾病。皮肤针刺试验可明确特异性抗体和需要治疗的过敏原。

免疫抗原疗法适应证有:(1)有不能被药物治疗或脱敏疗法很好控制的症状。(2)需要高剂量药物或多种药物控制疾病。(3)存在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或(4)希望避免使用长期药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急慢性过敏性眼表病时,误以为不满意的治疗效果可能是由于患者依从性不佳。

来源
眼表疾病:角膜、结膜和泪膜,第1版,978-7-117-23720-8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过敏性结膜炎 下一篇: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