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概述

定义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为结膜(也包括角膜)对外界变应原产生的超敏反应,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和Ⅳ型变态反应介导。Ⅰ型变态反应参与了各种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包括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巨乳头性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特异性角结膜炎。Ⅳ型变态反应参与了巨乳头性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特异性角结膜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通常累及双眼,具有自限性,并反复发病,多见于特应性体质的患者,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该病于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西方国家> 10%,而我国为5%~10%。

概论

过敏性结膜炎(anaphylactic conjunctivitis)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眼病,世界范围内约10%~20%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结膜炎。

发病机制

过敏性结膜炎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当变应原与机体接触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主要为IgE)。当变应原再次与机体接触时,变应原与先前已致敏的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IgE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诱导已合成介质和新合成介质的释放。

已合成介质:主要有组胺及激肽酶原等,释放后可立即引起超敏反应,此为超敏反应早期相。通常在接触抗原数秒钟后即可发生,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新合成介质:在超敏反应发生时开始合成,主要有白三烯(通过脂氧合酶途径)、前列腺素D2(通过环氧合酶途径)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其释放大约需要8~24小时。

除肥大细胞外,致敏的嗜酸性粒细胞也可释放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介质,从而导致晚期相超敏反应发生。通常在抗原刺激6~12小时发作,48~72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在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皮炎,早期相反应与晚期相反应往往有一个明显的时间间隔,而在过敏性结膜炎则通常表现为连续的过程。在整个超敏反应过程中,组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胺与之受体结合,可引起彼此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临床表现,贯穿疾病始终。对于一些严重的春季角结膜炎及特应性角结膜炎,通常还有T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的参与。最新的研究表明,Th17也与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有关。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的差异,过敏性结膜炎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亚型: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

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

巨乳头性结膜炎;

春季角结膜炎;

特应性角结膜炎;

前三种类型一般预后良好,后两种类型则通常合并角膜改变而威胁视力。临床上各种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并非全无关联的,部分患者可同时或先后患有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结膜分泌物涂片及结膜刮片检查:在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及春季角结膜炎约半数患者可发现变性的上皮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巨乳头性结膜炎及特应性角结膜炎阳性率则很低。

泪液中IgE定量分析:通过醋酸硝酸纤维膜滤纸从下穹隆中吸取泪液进行IgE定量分析是一种半定量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泪液中IgE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过敏性结膜炎的诊断,但是IgE缺乏也不能排除诊断。

皮肤试验及结膜变应原激发试验:可用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变应原的寻找、观察变应原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及评价抗过敏治疗的效果,在进行脱敏治疗之前常采用此试验明确变应原。此试验多用于季节性及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但阳性率不高,且应注意假阳性的发生。

印迹细胞检查:这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它是在表面麻醉后,用一种醋酸纤维膜或硝酸纤维膜贴于球结膜表面获得细胞,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及一些细胞因子或炎症相关因子的检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常可发现变性的上皮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结膜活检:结膜活检仅在其他方法不能确诊的情况下才采用,主要用于怀疑特异性角结膜炎患者的诊断。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避免后遗症发生,同时应注意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一般治疗:脱离变应原是最为理想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通常难以确定。应尽量避免与可能的变应原接触,如清除房间的破布及毛毯,注意床上用品卫生,使用杀虫剂消灭房间虫螨,花粉传播季节佩戴口罩,尽量避免接触草地及鲜花,停戴或更换优质角膜接触镜与护理液等。

眼睑冷敷可以暂时缓解症状。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可以中和泪液的pH值,稀释泪液中的抗原。佩戴深色眼镜,减少阳光刺激;炎热季节住空调冷房及呆在凉爽、干燥气候的地区对于春季角结膜炎及特应性角结膜炎的治疗有一定帮助。避免揉眼,防止肥大细胞降解及角膜上皮损害。

药物治疗:①抗组胺药:该类药物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主要为H1受体)而发挥止痒、抑制血管舒张的作用,在过敏性结膜炎发作期效果优于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组胺药通常局部使用,常用的滴眼液有依美斯汀、左卡巴斯汀等。如果有眼外症状,也可口服用药,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异丙嗪等。但需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例如,部分患者可出现镇静、嗜睡及心律失常等。因此,对于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工种的患者应特别予以注意。口服抗组胺药尽量考虑夜间睡前使用;②肥大细胞稳定剂:肥大细胞稳定剂通过抑制细胞膜表面钙通道而减少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止炎症介质释放。常用的滴眼剂有色甘酸钠、洛度沙胺、吡嘧司特钾及奈多罗米等。肥大细胞稳定剂的总体治疗效果虽不及抗组胺药,且发挥作用相对缓慢,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效果不明显,但由于其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因此在接触变应原之前使用,可长效的预防及减轻发作时症状。肥大细胞稳定剂通常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如病情需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③双效作用药物:对于痒感和结膜充血严重的患者,能在抗组胺的同时稳定肥大细胞是更好的选择。常用的双效作用药物包括奥洛他定、酮替芬等;④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环氧化酶的抑制剂,它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及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等,在过敏性疾病发作的急性阶段及间歇阶段均可使用。它对缓解眼痒、结膜充血、流泪等眼部症状及体征均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协同作用。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中,多为局部用药,常用的滴眼剂有普拉洛芬、米索前列醇双氯芬酸等。少数重症患者可考虑口服给药,但应注意其毒副作用(胃溃疡及出血时间延长等);⑤血管收缩剂:局部使用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萘甲唑啉、羟甲唑啉、四氢唑啉等)可以抑制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从而缓解眼部不适,减轻结膜充血,但不宜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与抗组胺药联合使用时效果更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复合制剂有盐酸萘甲唑啉/马来酸非尼拉敏滴眼液等;⑥肾上腺皮质激素:局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肥大细胞炎症介质释放,阻断炎症细胞趋化性,减少结膜中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抑制磷脂酶A2,阻止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等多种功能。同时对迟发型超敏反应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通常在严重的过敏性结膜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使用。需注意用药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感染及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常用的滴眼剂有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氟米龙、氯替泼诺等;⑦免疫抑制剂:主要有环孢素A及FK506。临床应用较少,对严重的需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病例,环孢素A滴眼液具有协同治疗作用,但在停药后2~4个月后炎症往往复发。FK506可通过抑制IL-2基因转录及IgE合成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变态反应。有研究发现,在过敏性结膜炎发作前局部应用FK506,可以减轻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及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脱敏治疗:又称减敏治疗,将不能避免的并经皮肤试验或其他方法证实或怀疑的主要抗原性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逐渐递增剂量及浓度的方法进行舌下含服或肌肉注射。通过反复接触特异性抗原,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减少或减轻变态反应。此法主要用于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对于其他亚型的过敏性结膜炎,脱敏治疗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加之变应原难以确认,故很少采用。

冷冻疗法:冷冻疗法的原理是利用制冷物质造成局部低温,引起肥大细胞降解,减轻变态反应。制冷物质温度通常为-80℃~-30℃,作用于上睑结膜,持续30秒钟,重复2~3次,对春季角结膜炎有一定疗效。

心理治疗:眼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彻底根治常常非常困难。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往往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春季角结膜炎的患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应加以注意,必要时应就诊心理医师。

并发症的治疗: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可引起结膜纤维化及睑球粘连,影响正常眼表结构,导致视力损害。对于此类患者,可通过黏膜移植及穹隆部再造恢复眼表结构。因角膜并发症而危害视力者,必要时可考虑角膜移植。

作者
刘祖国
来源
中华眼科学:中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几种病毒性热性传染病引起的结膜炎 下一篇: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