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rochoma
沙眼(tro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全世界有3亿~6亿人感染沙眼,感染率和严重程度同当地居住条件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是当时致盲的首要病因,7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常识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其发病率大大降低,在全国眼科工作者共同努力下,2014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中国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
沙眼衣原体由我国科学家于1955年用鸡胚培养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来。从抗原性上可分为A、B、Ba、C、D、E、F、G、H、I、J、K等12个免疫型,地方性流行性沙眼多由A、B、C或Ba抗原型所致,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包涵体性结膜炎。沙眼为双眼发病,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沙眼的急性期较瘢痕期更具传染性。易感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的卫生条件、营养不良、酷热或沙尘气候。热带、亚热带区或干旱季节容易传播。
包括全身和眼局部药物治疗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活动期沙眼推荐局部使用1%四环素眼膏,每天2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4次,同时口服阿奇霉素1g,每天1次,疗程8周;也可局部使用红霉素眼膏,每天2次,同时口服四环素每天1.5~2.0g,分3次口服,疗程3周,同样有效。8岁以下儿童和孕期妇女忌用四环素,避免产生牙齿和骨骼损害。手术矫正倒睫及睑内翻,是防止晚期沙眼瘢痕形成导致失明的关键措施。
沙眼是一种持续时间长的慢性疾病,相应治疗和改善卫生环境后,症状可缓解或减轻。在流行地区,再度感染常见,需要重复治疗。预防措施和重复治疗应结合进行。应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染,改善环境,加强对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