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奈瑟菌属细菌(淋球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其特征为,潜伏期短(10小时至2~3天不等),病情进展迅速,结膜充血水肿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约有15%~40%患者迅速引起角膜混浊、浸润,周边或中央角膜溃疡,若治疗不及时,几天后可发生角膜穿孔,严重威胁视力。
淋球菌性结膜炎成人主要是通过生殖器-眼接触传播而感染,新生儿主要是分娩时经患有淋球菌性阴道炎的母体产道感染,发病率大约为0.04%。奈瑟氏脑膜炎球菌性结膜炎最常见患病途径是血源性播散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去除病因,抗感染治疗,在等待实验室结果的同时,局部使用广谱抗生素,确定致病菌属后给予敏感抗生素。根据病情的轻重可选择结膜囊冲洗、局部用药、全身用药或联合用药。切勿包扎患眼,但可配戴太阳镜以减少光线的刺激。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应在诊断性标本收集后立即进行,以减少潜在的角膜及全身感染的发生,局部治疗和全身用药并重。成人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一般选择滴眼剂。儿童则选择眼膏。慢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基本原则与急性结膜炎相似,需长期治疗。各类型结膜炎波及角膜时应按角膜炎治疗原则处理。
1.局部治疗
(1)当患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剂如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冲洗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角膜上皮,冲洗液勿流入健眼,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2)局部充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滴眼剂和眼药膏。急性阶段每1~2小时1次。目前常使用广谱氨基苷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如0.3%妥布霉素、1%阿奇霉素、0.3%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以及0.3%~0.5%左氧氟沙星滴眼剂或眼药膏。耐药性葡萄球菌性结膜炎可使用5mg/ml万古霉素滴眼剂。慢性葡萄球菌性结膜炎对杆菌肽和红霉素反应良好,还可适当使用收敛剂,如0.25%硫酸锌滴眼剂。
2.全身治疗
(1)奈瑟菌性结膜炎应全身及时使用足量的抗生素,肌注或静脉给药。淋球菌性结膜炎角膜未波及,成人大剂量肌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菌必治)1g即可,如果角膜也被感染,加大剂量,1~2g/d,连续5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观霉素(spectinomycin,淋必治)(2g/d,肌注)。除此之外,还可联合口服1g阿奇霉素或100mg多西环素,每日2次,持续7天;或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0.5g或氧氟沙星0.4g,每日2次,连续5天)。
新生儿用青霉素G 100 000U/(kg·d),静脉滴注或分4次肌注,共7天。或用头孢曲松钠(0.125g,肌注)、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25mg/kg,静注或肌注),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连续7天。
脑膜炎球菌性结膜炎可引起脑膜炎球菌血症,必须联合全身治疗。脑膜炎球菌性结膜炎可静脉注射或肌注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代替。有患者接触史者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可口服利福平每日2次,持续2天,推荐剂量是成人600mg,儿童10mg/kg。
(2)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而致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或伴有咽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局部用药的同时应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或利福平。
(3)慢性结膜炎的难治性病例和伴有酒渣鼻患者需口服多西环素100mg,1~2次/日,持续数月。
1.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提倡勤洗手、洗脸和不用手或衣袖拭眼。
2.急性期患者需隔离,以避免传染,防止流行。一眼患病时应防止另眼感染。
3.严格消毒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接触的医疗器皿。
4.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必要时应戴防护眼镜。
5.新生儿出生后应常规立即用1%硝酸银滴眼剂滴眼1次或涂0.5%四环素眼药膏,以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