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有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通常为自限性疾病。
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还有肺炎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儿童急性结膜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可存在于成年人的上呼吸道。细菌可通过多种媒介造成接触传染,如手、毛巾、水等,在公共场所,集体单位如学校、幼儿园及家庭中迅速蔓延,导致流行,尤以春季为甚。在各种呼吸道疾病流行时,致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点眼,在未作细菌培养的情况下,原则上应选用广谱抗菌药物,选择兼顾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两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对分泌物多的患者,给药前应清除分泌物,可用4%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或蘸取上述溶液的消毒棉棒清洁眼部,有伪膜者,可用生理盐水棉棒将其除去,然后再滴眼药水。早期治疗应频繁点眼,每15分钟一次,连续2小时,然后改为每小时1次,连续24~48小时,随后酌情减量,睡前涂抗菌药物眼膏,直至分泌物消失。对并发角膜炎者,应按角膜炎处理。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
(一)喹诺酮类药物
根据发明时间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一、二、三、四代。第一、二代喹诺酮药物现已较少应用。第三代喹诺酮药物的主要特点是在母核6位碳上引入氟原子,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等,是广谱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也有效。第四代喹诺酮药物如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特别是增强了对厌氧菌的活性。
(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目前最常用的是0.3%妥布霉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各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突出,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庆大霉素已不作为首选用药。大量用药应注意药物毒性。
(三)多肽类抗菌药物
包括糖肽类和多粘菌素类。糖肽类主要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仅对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革兰氏阳性球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多粘菌素类常用药物为杆菌肽和多粘菌素B,杆菌肽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炎症,滴眼浓度为100~500U/ml。多粘菌素B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滴眼浓度1~2.5mg/ml。
(四)夫西地酸
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高度抗菌作用,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敏感。
(五)抗菌药物混合制剂
由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混合,兼顾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如Meospotin(新霉素+短杆菌肽+杆菌肽)、Polyfax(多粘菌素+杆菌肽)、Polytrim(多粘菌素+三甲氧苄氨嘧啶)。
(六)抗菌药物眼膏
与眼药水相比,眼膏中的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由于涂抹后可能引起视物模糊,因而白天应用受到限制。睡前应用眼膏,可使药物在结膜囊内保留较长时间,以提供较长的药物作用时间。常用的眼膏有:0.5%四环素、0.5%红霉素、0.3%妥布霉素和0.3%氧氟沙星。
本病虽然预后良好,但传染性很强,易造成广泛流行,所以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一旦发现患者,应严加消毒隔离,切断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医务人员为患者检查及治疗后,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