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面部中段骨折
面部中段骨折
概述

面部中段骨折 (middle facial fracture)是指以一侧或两侧上颌骨骨折为主,并常波及部分或全部眶壁、眶缘、翼突以及鼻的骨部支架和颅底的骨折。它是面颅骨骨折中较常见者。

面部中段骨折多系暴力的直接作用所致,常发生于工伤和交通事故中。可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我国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这种骨折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多,值得重视。

面部中段骨折具有以下特点:

1.约半数为开放性骨折。

2.除常发生上颌窦骨折外,伴发其他鼻窦 (如额窦、筛窦)骨折者亦不少见。

3.可合并颅底骨折,脑外伤,大出血和休克。

4.由于骨折范围常涉及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和神经外科,如遇这种骨折,只有前述相关各科协同处理,方可挽救患者生命,避免发生颜面畸形和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分类

面部中段骨折大多以上颌骨骨折为主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例如,按骨折线行走的方向可分为横行骨折和纵行骨折;按骨折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但有时伤情十分复杂,难以归入某一类。以下介绍常用的分类法:

1.纵行骨折

骨折线位于两侧上颌骨连接的正中线上或旁正中线上,经硬腭中线或在其外侧与其平行行走,常累及鼻腔底部,偶可波及一侧或两侧上颌骨,但上颌窦极少受累。

2.横行骨折

按传统的Le Fort分类法将上颌骨横行骨折分为3型。3型中,骨折线均延及两侧上颌骨。此外,在面中段骨折中,约有10%合并眶骨骨折,眶内侧壁的骨折可视为眶鼻骨折,眶外侧缘的骨折往往合并颧骨骨折,并延及上颌骨,称颧眶骨折。故在面部横行骨折中,除前述3型外,又可将颧、眶骨折的2型列入其中,共计为5型,以下分别介绍之:

(1)低位横行骨折:

骨折线位于上列牙根之上方,向后可抵达两侧蝶骨翼突的下1/3处,其间经过梨状孔下缘,并累及近鼻腔底部的鼻中隔和上颌窦内侧壁 (图8-4-6(1))。

图8-4-6 面部中段横行骨折

(1)侧面观 (2)下面观 (3)矢状面观 (4)低位颧-眶骨折 (5)高位颧-眶骨折1.示低位横行骨折 2.示未累及眼眶的高位横行骨折 3.示未累及眼眶的高位横行骨折

(2)中位横行骨折:

骨折线位置较高,在鼻根中段平面通过面骨,向两侧经上颌骨额突、泪骨行走,然后向外下方通过上颌窦前壁,向后达蝶骨翼突的中1/3处。鼻中隔和上颌窦内侧壁可受累,但不波及颧骨和眼眶 (图8-4-6(2))。

(3)高位骨折:

骨折线甚高,位于鼻根部,从鼻根向上颌骨额突的最上方行走,在眶顶的下方,紧靠颅底,通过筛骨的上部,在视神经孔下方通过眶下裂,颧骨额突,向后经蝶骨翼突根部、蝶骨大翼、达颞下窝。在上颌骨高位横行骨折中,几乎所有病例均合并眶顶和筛板骨折,常发生硬脑膜撕裂,并可延及鼻中隔的上部和蝶窦前壁。由于面颅和脑颅的联系常发生中断,以致面部中段因其自身重量的影响而下坠,或发生异常活动(图8-4-6(3))。

(4)低位颧眶骨折:

骨折线由颧骨根经眶底伸达梨状孔 (图8-4-6(4))。

(5)高位颧眶骨折:

骨折线位于颧弓和眶外侧缘,延及眶底,上颌骨额突,达梨状孔 (图8-4-6 (5))。

症状和检查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处理

面部中段骨折的处理应包括早期急救,恢复功能和整复面容3个方面。

1.急救处理

包括抗休克,止血,维持呼吸道通畅和骨折的简易固定等。

(1)抗休克:

按抗休克原则处理,如给氧、输血、补液、升压药的应用及保暖等。

(2)止血:

剧烈的出血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必须紧急救治:

1)压迫止血法:

急救处理时,对面部创口的出血,可用纱布外加绷带加压包扎,如现场备有止血粉剂 (如云南白药等),可在包扎前撒布于出血处。面动脉出血时,用手指压迫咬肌前缘的下颌骨下缘面动脉通过处,即可止血。在患者转送途中,可改用小纱布卷和绷带压迫该处。

2)填塞止血法:

外伤性鼻出血既可来自鼻腔,亦可来自鼻窦。对来自鼻腔内的出血,可用鼻腔填塞法或合并后鼻孔填塞法止血。从中鼻道流出的血液可来自上颌窦,对这种出血可初步采用鼻腔填塞法加面部冷敷观察之。如血液能在窦腔内凝结,且不合并继发感染,以后血块多可自行吸收。合并继发感染时,应做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3)血管结扎止血法:

对经上述处理无效的严重出血,应该当机立断地采取血管结扎止血法,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结扎不同的动脉。位于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的鼻出血,行筛动脉结扎术。出血来自鼻腔下部、上颌窦、下颌骨、口腔及咽部者,可行颈外动脉结扎术。颈外动脉结扎前,如不能断定出血来自何侧,可先暴露可疑一侧的颈外动脉,并将其阻断,观察出血情况,如此时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则加以结扎;否则应结扎对侧。上颌窦后壁粉碎性骨折时,一般均应结扎该侧的颌内动脉。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栓塞术:

随着介入放射医学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栓塞术可用于治疗头颈部外伤性大出血、经填塞等止血法无效者。与血管结扎止血法、特别是与颈外动脉结扎法相比较,用本法栓塞的动脉可为更接近出血部位的小动脉,特别是对出血部位不明的大出血,通过血管造影术可清晰显示出血的部位,并加以栓塞,具有止血快,效果好的优点。

(3)维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大的血凝块、异物或碎骨片堵塞于咽喉部,或伴发颅脑外伤而昏迷,或因下颌骨骨折而舌根后倒,或因骨折后的上颌骨下坠于舌背上等等,均可导致上呼吸道阻塞而出现呼吸困难,重者可发生窒息。因此,在面部中段骨折的急救中,维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具体的方法包括:清除咽喉部的血块、异物和碎骨片;松解衣领和胸扣;置入通气管或开口器;舌根后倒者,可用舌钳将舌拉出,或以弯针粗线从舌背穿至舌下,然后将舌拉出,将丝线固定于上衣上。如吸入性呼吸困难明显,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应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若情况紧急或现场无条件做气管切开术时,可先以粗针头 (12号针头)做环甲膜穿刺术,或做环甲膜切开术,插入套管或其代用品,以暂时维持呼吸。待条件具备时,再做气管切开术。

(4)上颌骨骨折的简易固定:

在伴有移位的上颌骨骨折,如伤者不能迅速转送至专科医院,则需要立即作简易固定,方法为:取一小木棍或压舌板,置于上列牙的外方,棍或板之两端以绷带固定于头部 (图8-4-8)。

图8-4-8 早期急救木棍绷带固定法

2.面部开放性创口的处理

具有面部开放性创口的面部中段骨折,其创口的正确处理至关重要。处理不当,可遗留面部畸形,并给日后的整形术造成困难。创口处理的原则为:

(1)争取早期清创缝合。

(2)保留一切可以保留的组织。

(3)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以整复正常面容。

(4)保持良好的视力和有效的咀嚼功能。

伤后24小时以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污染较重者,则用1%过氧化氢溶液 (双氧水)冲洗,创口周围的油污可用乙醚等脂溶剂拭除。然后清除创口内的血块和异物,剪除坏死组织,电凝或结扎止血。对游离的骨片宜尽可能保留,仔细复位,如软组织缺损过多,保留的骨片无所依托而易于脱落,并妨碍创口愈合时,方可加以清除。对鼻腔、窦腔的黏膜应当十分珍惜,轻微损伤的黏膜一般均能修复,日后可恢复功能。切除的黏膜愈多,以后发生萎缩、结痂等后遗症的可能性愈大。创口缝合前,宜将创缘稍加修整,然后将唇红、口角、鼻唇沟、前鼻孔、眼睑及内眦处作定位缝合,最后将创口逐层一一缝合之。如面颊软组织缺损较大,并和鼻窦、口腔相通,此时宜将皮肤创口的边缘与鼻窦或口腔黏膜创口的边缘进行缝合。这样,既可保护骨组织,又有利于引流。注意切不可强行拉拢缝合,以免以后发生畸形,张口困难,影响进食和言语。伤后24小时以上,创口可出现感染,如逐层加以缝合,则可妨碍引流,导致感染扩散,毁坏面容。此时可将黏膜和肌肉对位缝合,而对皮肤则仅作定位缝合,待2~3天后,如感染得到控制,水肿消退,再作延期缝合。亦可于简单清创后,做Caldwell-Luc切口或Denker切口,通过该切口处理上颌窦、筛窦乃至鼻腔的软组织损伤,必要时可进入翼腭窝。这种切口有利于术后引流。

外伤后视力明显下降,CT示有视神经管骨折,Mareus Gunn瞳孔者,应考虑行视神经减压术。

3.异物的处理

 清创时,对创口内可见的或可触知的异物应尽量取出。隐藏于蝶窦、筛窦内的异物,可于半月后,待感染得到控制、全身情况得到恢复时,采取适当的径路取出,必要时,可在X线监视下行异物探取术。翼腭窝内的异物则可采取上颌窦清理术径路,开放上颌窦后外壁后,将异物取出。深部的弹片或子弹如已固定,且未引起明显症状时,则暂不处理。

4.上颌骨骨折的处理

对上颌骨骨折,耳鼻咽喉科医师一般应与口腔科医师共同处理,处理原则为:

(1)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避免遗留面部畸形。

(2)保持正常的咬合关系。

(3)恢复正常的关节运动功能。

经过眶下管的骨折,应行眶下神经减压术。眶底或眶内侧壁骨折合并眶内容物向上颌窦或筛窦内嵌顿时,应尽早经上颌窦或鼻外筛窦行眶内容物回纳术。

5.预防和控制感染

 面部中段骨折后,可继发上颌骨骨髓炎或创口感染,因此,应注意早期应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预防或控制感染。此外,对开放性骨折,勿忘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成人和儿童剂量相同,均为1500IU。

作者
汪吉宝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蝶窦骨折 下一篇:眼眶击出性骨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