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急性声创伤
急性声创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ute acoustic trauma

中文别名 :爆震性聋

英文别名
explosive deafness
概述

急性声创伤(acute acoustic trauma)为一种暴露于一次突然发生的强烈爆震或声音后所引起的损害,常见于战争和各种爆破作业时,患者可伴有头面部、躯体等部位的损伤,但最易受伤的部位之一为听觉系统。由爆震引起的耳聋称为爆震性聋(explosive deafness),听力损失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达高峰。伴随着火药的发明到现代各种大威力军用及民用爆炸物的出现,急性声创伤日益常见和严重。

病因学

战争或军事演习期间主要是各种枪、炮等火药武器的爆炸所引起的爆震,尤其是大口径火炮、重磅炸弹、地雷等。现代战争中高科技武器如导弹、核武器等引起的爆震更为强烈,范围更大。

和平时期则主要是各种民用爆炸物如爆竹、烟花等,以及从事诸如开矿、采石、建筑和筑路等施工时的爆破性作业。

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非炸药可爆物的出现,也造成了引起意外爆震的原因之一,如锅炉、煤气罐、氧舱、高压锅等高压容器,以及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电冰箱等皆为可爆物。

偶尔也见于自然的爆炸事件,如剧烈的雷鸣等。

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1.发病机制

单纯的强声刺激一般只损伤听觉器官。而当爆炸伴有噪声和冲击波时,还可引起除听觉器官以外其他部位的损伤。听觉器官对爆震比其他部位更为敏感,当身体其他部位有爆震伤时,几乎均伴有听觉器官的损伤,有时还因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而掩盖了听觉器官的损伤症状。

爆震伤是由于在爆震的瞬间因高温、高压气体的迅速膨胀,并使周围空气向四周播散,形成冲击波和产生强噪声后直接作用人体而造成的损伤。冲击波还可通过固体传导、抛掷物等间接作用引起机械性创伤,虽然也属冲击伤,但习惯上不称为爆震伤。

爆震对听觉器官损伤的机制主要是机械性破坏和代谢紊乱。机械性破坏的冲击伤为首当其冲的主要因素,其中又以超压波起主要作用。爆炸后空气迅速膨胀,气压瞬间升高便形成超压,随后压力很快下降为零,并进入负压期。冲击波对听器的损伤,一般0.14~0.35kg/cm2就可造成鼓膜破裂,4~7kg/cm2可引起内耳损伤。这些损伤还包括听小骨骨折和脱位、鼓室内出血。冲击力还可借助听骨链、前庭窗作用于内、外淋巴液,可使内淋巴产生剧烈波动,造成蜗窗膜破裂、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损伤。冲击波造成听觉器官损伤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外耳道,也可通过咽鼓管,有时还可通过颅骨传导引起迷路震荡等冲击伤。受到机械性破坏的听觉器官随后将会发生代谢异常,表现为耳蜗的能量代谢紊乱、有关酶的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如自由基的增加,导致毛细胞、支持细胞、螺旋器、螺旋神经的变性、退化、溶解和消失。

2.影响因素

(1)冲击波的物理因素

压力峰(冲击波压力在超压期的最大值)愈高,致伤作用愈大。正压作用时间(即冲击波压缩区通过某一作用点的时间)愈长,创伤愈重。压力上升时间(即某作用点从开始受冲击波作用至达到压力峰所经历的时间)愈短,创伤愈重。压力波的能量频谱愈集中,创伤愈重。

(2)暴露次数

次数愈多,中耳的损伤愈重;内耳的损伤则取决于第1次爆震后的后果,如鼓膜穿孔后可能对作用于内耳的冲击波有缓冲作用,但暴露的次数增加对内耳的损害加重。

(3)伤者所处的位置

距爆震处愈近、爆震周围空间愈小、又无掩蔽和障碍物,损伤愈重。

(4)个人防护情况

采取了防护措施的如戴耳塞、耳罩或防声帽者,伤情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要轻。

(5)个体差异

如年龄、毛细胞对爆震的敏感性、外耳道有无耵聍、鼓膜有无穿孔等都对爆震后的损伤情况有影响。

病理变化

1.中耳病变

中耳是爆震后损伤的主要部位。轻者引起鼓膜充血或深、浅层之间出血;重者引起鼓膜穿孔破裂,多数向外翻转,边缘不规则,常伴有少量出血或血痂。小的无感染的穿孔常在伤后2周自然愈合;若伤后6周穿孔边缘仍无新生血管形成,则自然愈合的可能性很小。鼓室内的病变有出血、积血、听小骨脱位或骨折,重者鼓室黏膜撕裂、蜗窗膜破裂等。

2.内耳病变

内耳病变是引起严重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变化为:

(1)血管通透性增加

爆震后首先出现内耳血循环障碍,2~6小时内耳蜗的血管通透性即可增加,体液渗出,严重者可有絮状物渗出。

(2)出血

内耳可有多处出血,甚至内耳道底、听神经等周围出血。

(3)螺旋器结构紊乱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爆震可以引起螺旋器的部分甚至整个结构损坏。外毛细胞常最先受累,呈弥散性或节段性破坏消失。其次是外支持细胞,严重者内毛细胞也受累,内、外毛细胞全部破坏,基底膜塌陷,甚至整个螺旋器溃变、消失。毛细胞的损伤主要在距耳蜗底周9mm区开始,第2周损伤最重。毛细胞的病变包括纤毛倒覆、排列不整或消失,胞核溶解,胞体变性、萎缩或消失。

(4)其他病变

严重的爆震随着螺旋器萎缩,螺旋神经节细胞亦可发生变性和萎缩。爆震还可引起前庭器官的损伤,病变可波及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前庭毛细胞有与耳蜗毛细胞类似的变化,耳石膜可剥离。

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检查

1.耳镜检查

轻者可见鼓膜充血或散在出血点。鼓膜穿孔发生于爆震源侧,多为紧张部穿孔,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残余鼓膜充血或血痂附着,出血较多者外耳道和鼓室内有积血或血痂。穿孔较大、损伤较重者,可见脱位的听小骨或鼓室黏膜损伤。

2.听功能检查

纯音听阈检查:听力损失的程度依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异,范围主要在4~6kHz。耳蜗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可客观评价听力损失的程度及受损部位。

3.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眼震图和其他平衡功能检查。

4.其他检查

严重爆震伤者必要时可行高分辨率CT或MRI,以了解鼓室、内耳道、颞骨病变等情况。有颅脑外伤者应在神经外科的配合下行必要的神经系统检查。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中耳损伤的治疗原则与一般的耳外伤一致。早期应保持外耳道清洁和干燥,忌用滴耳液。可在无菌操作下,将穿孔周围的鼓膜复位,以期自行愈合。对2周后仍未愈合的小穿孔,可采用烧灼法、挑刺法促进愈合。2个月后仍未愈合者,应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中耳有感染者,应局部给予清洗、滴用抗生素滴耳液,全身亦应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2.内耳损伤的治疗主要以恢复听力和控制症状为主。听力的恢复应在毛细胞和听神经尚未变性、萎缩前尽早进行,可给予神经营养药如B族维生素,或多种维生素制剂如施尔康,神经因子生物制剂如神经生长因子,细胞活性药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改善微循环药如银杏叶制剂,丹参,氟桂利嗪等,还可辅以高压氧等治疗。

3.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前庭功能异常者,应卧床休息,适当给予止吐和镇静药物。

预防

对于意外发生的爆震事件常不易预防,但对于长期从事与爆震有关的职业者预防是必不可少的。

1.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在紧急情况下,可用棉花等软物或小手指塞于外耳道内。

2.爆震发生时应立即进入防护设施内或其他掩蔽处,来不及时应就地背向爆震源卧倒,采用张口呼吸可减轻受伤的程度。

3.加强爆炸物、高压容器和易燃易爆物的管理,放置处应有良好的防护、消防、疏散等设施,应尽量远离居住区,做到定期检查和维修,并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物品,杜绝各类爆炸事故的隐患。

作者
梁勇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眩晕(高原环境因素所致) 下一篇:慢性声创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