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ost‐concussion syndrome
中文别名 :脑外伤后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脑外伤后神经症
脑震荡后综合征,即脑外伤后综合征,也有人称之为脑震荡后遗症或脑外伤后神经症,是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
目前病因仍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脑部水肿,或微血管损伤造成脑内点状出血,但这些病变通过CT或MRI、脑电图等检查较难发现。
2.脑部受伤时,可能丘脑、下丘脑、脑干等部位也受到影响,而这些部位受损容易出现以上症状。
3.外伤可能是一次精神刺激,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发生与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并无相应的关系,相反,轻中型脑外伤比重型脑外伤的发生率更高。有研究发现脑外伤后综合征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受伤原因以坠落伤、跌伤和交通事故伤等多见;而失业者比已就业者发生率更高,文化程度较高又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则发生率更低。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是在脑轻微器质性损伤的基础上,加上患者的身心因素与社会因素而造成。颅脑损伤无论轻重可能将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这是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前提。但是患者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生活、工作的环境均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轻型颅脑损伤显微镜下可见皮质神经细胞的坏死或缺失,以大脑皮质的浅层受伤最重,间质常不受损害。大脑白质内有广泛的轴突肿胀,可致轴突的断裂和退行性改变,但这种病理变化是可逆的。因此皮质神经细胞坏死的弥散性、轴索受损的可复性以及脑组织坏死的不完全性,是临床上大部分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得以康复的基础。额叶、颞叶、下丘脑的局限性和弥散性损伤与高级神经活动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脑组织受到直接、间接暴力打击引起脑震荡外,常有颅底和中线结构区的剪切、扭转,致脑干的网状结构和额极、颞极受损,从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症状。
轻型仅有暂时的生物化学及脑血灌注方面的变化,重型不仅造成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缺血、缺氧,而且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继之发生蛛网膜粘连,引起脑膜、神经根的刺激或轻度脑积水,此外头皮的外伤性神经瘤、颅内外小血管沟通、蛛网膜绒毛封闭、轴突断裂、脑白质或脑干内的微小出血、软化以及颅颈关节韧带或肌肉的损伤波及颈神经根,都可引发各种症状。血脑屏障的改变、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神经细胞的传导途径或传导功能紊乱、细胞分子结构的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活动下降等都是引发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重要因素。
血脑屏障的改变、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神经细胞的传导途径或传导功能紊乱、细胞分子结构的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活动下降等都是引发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重要因素。
血脑屏障损害功能紊乱,致脑水肿、脑组织内点状出血;血脑屏障受损还可引起神经递质释放及流向紊乱,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信号传导功能紊乱;头部遭受暴力时,位于中线结构的间脑和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可产生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一)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可以测定颅内压有无增高或降低,奎肯试验可以了解椎管通畅与否,脑脊液细胞学和生化指标检查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感染等。
(二)X线片检查
X线片检查可明确有无颅骨骨折或颈椎损伤,颅内是否存在异物,是否有慢性颅内压增高,依据检查结果可以排除脑外伤后的器质性病变。检查时一般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特殊位置。
(三)CT与MRI
CT扫描可显示有无脑萎缩、脑积水,是否存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和硬膜下积液等。MRI能显示脑内的微小病灶,如局限性的挫伤、渗出、水肿,脑实质内的微小出血。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变化描记,能对损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病情演变、疗效判断和预后估计提供客观依据。
1.脑电图(EEG):神经系统有阳性体征者和无阳性体征者,均约有70% ~80%显示EEG异常,可能出现广泛性节律异常,阵发性慢波、α波减少,或对声、光等刺激的反应减弱等。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者,可出现局灶性慢波、快波或发作波等异常波,尚有失同步化现象。也可表现为不对称慢波、双侧快波、局限性快波及发作波等。一般认为EEG异常严重程度与颅脑损伤的轻重相一致。动态描记EEG的变化可帮助估计患者预后,如EEG异常随症状的好转而进行性改善,则提示预后良好;若EEG异常长期不恢复,则表示有某种器质性损伤的存在。
2.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BEAM的优点是能使一些微细的、目测分析时不易发现的脑电变化突出出来,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缺点是不能反映EEG的波形及波形出现的方式,故应与EEG互补使用。BEAM主要记录在安静状态下皮质电活动的电位分布状态。脑外伤后综合征BEAM主要表现为:β频率段功率增高,α频率段功率分布不规则。
3.诱发电位(EP):EP是中枢神经系统对特定的人为刺激所产生的电位变化。脑诱发电位的刺激信号与产生的电位间有严格的时间关系,即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在脑的特定区域出现电位反应。研究表明:在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中,无论伤后有无意识障碍,EP检查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异常,且与昏迷程度密切相关。
(五)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检查是癫痫定位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反映出癫痫灶的位置与形态,还能显示出癫痫灶区脑血流与代谢变化。因为在癫痫发作间歇期,癫痫灶局部多呈现血流灌注降低,而在癫痫发作期,癫痫灶区血流灌注明显增加。
(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查是用于检测脑代谢、血流、氧耗量,判断脑细胞功能状态。因此PET对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细胞功能改变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病理形态学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该项检查高度敏感、图像清晰且能定量分析。
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内容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物理治疗等整体治疗。
(一)心理治疗
首先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对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疑虑。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且不可言语简单、态度生硬,甚至认为患者小题大做、故意伪装,造成医源性的不良刺激和精神压力。积极促使患者进行有规律的生活和力所能及的劳动,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做到完全康复。
(二)药物治疗
1.止痛药:常用药有罗通定、索米痛片、肠溶阿司匹林、萘普生、布洛芬、芬必得。此外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亦有理想效果,如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
2.止晕药:常用的药物有苯海拉明、三氯叔丁醇、维生素B6等。
3.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剂:谷维素、三溴片、10%溴化钙、普萘洛尔、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等。
4.脑代谢激活剂:该药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和增强神经递质产生。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胞二磷胆碱、吡拉西坦(脑复康)、能量合剂等。
5.精神症状的治疗:对于易疲倦、精神低落的患者可给予谷氨酸、哌醋甲酯、百忧解、盐酸吡硫醇,亦可采用暗示疗法;对于易兴奋、焦躁的患者可应用奋乃静、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泰尔登、异丙嗪和氯丙嗪等。
(三)中医治疗
(四)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是指在大于1个大气压(1ATA)的高压氧舱内间断吸入100%纯氧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康复治疗。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①纠正脑缺氧,维持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②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③改善损伤部位的微循环及血液灌注,从而促进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④改善脑干网状激动系统功能,促进昏迷恢复。治疗压力为0.2~0.25MPa,10次为一疗程,常规每日1次,每次间断吸纯氧80~90分钟,一般病例治疗2~3个疗程。恢复期高压氧治疗与急性期基本相同,每日1次,但疗程较急性期长,这是由于改善局部组织的缺氧,促使侧支循环建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鼓励患者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为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所以还不能从根本上进行预防。但研究发现,早期的心理治疗、高压氧等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发生。尤其在心理方面,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对病人主动关心、耐心开导,使其正确认识疾病,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言语、错误的概念,避免对病人漠不关心、不耐烦的态度,不要给病人增加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