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Barre-Lieon综合征

作者
钟乃川
概述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亦称Barre-Lieon综合征。

本病名称繁多,根据病因及发病部位,而有不同名称。当前,在临床上常以颈椎疾患所致的临床表现,命名为颈椎性眩晕,实属不当,且以放射线摄片,出现颈椎异常即下诊断,致使在诊断及治疗上产生紊乱,导致患者精神负担加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曾认为颈性眩晕是颈椎椎体病变或椎间关节障碍致椎动脉受压、血流障碍致前庭系缺血而出现症状,故称为颈椎病性眩晕或颈椎综合征。但这两个名称不当,因颈椎病变的存在不一定引起眩晕,临床上经影像学诊断有颈椎肥大性改变,生理曲线变直者,不一定出现眩晕症状,如考虑到由于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致血流障碍者,由于椎动脉的解剖特点,必须有一侧椎动脉已存在狭窄性改变,而另一侧椎动脉受压后才可致椎动脉血流障碍,故椎动脉受压而致眩晕者少见,而颈部转动虽轻度影响椎动脉血流,但对脑干的供血状态影响不明显,已为钟乃川(1995)的研究所证实。

引起颈性眩晕的病变有:

(1)颈椎骨质损害:如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炎症、外伤等。

(2)颈部软组织病变:如颈肌损伤、风湿性颈肌炎、关节囊肿胀、外伤、椎间盘突出、韧带损害、神经根炎、神经根损害等。

(3)颈椎凝滞:为颈椎节段性功能障碍,该处运动受限后经伤害感受反射引起的症状,因颈椎负荷过重或不当所致。

颈性眩晕发生机制的学说:

(1)神经刺激学说:颈交感神经干或椎动脉丛受到颈部病变的刺激时,可使椎动脉产生痉挛,椎-基底动脉系缺血,致前庭系缺血而发生眩晕(Barre,1926)。另外,颈部病变时,颈神经根受到了 “袖套式”纤维所围绕的刺激,使颈感受器感知紊乱。

(2)椎动脉压迫学说:颈椎骨质病变时,颈部活动时可压迫椎动脉,使血流不畅,致前庭系缺血而引起眩晕(Sheehan,Bauer和Meyer,1960)。故有椎动脉型颈性眩晕之称。但先决条件必须是椎动脉一侧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受压后,对侧椎动脉系无法出现代偿功能才能引起供血障碍而出现症状。

(3)颈部运动感受器的本体感觉传入错乱(Wyke,1979):颈的寰枕关节及上3个颈椎关节囊及项肌肌腱的颈椎附着处,存在本体感受器及伤害感受器,正常状态下,本体感受器传入生理性平衡信息,颈部病变时,此种信息传入出现障碍,而由伤害感受器传入异常信息,并与前庭神经核相联系,由于Purkinje细胞兴奋性下降致两侧前庭兴奋不平衡而诱发前庭系症状。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检查

(1)颈部检查:颈部检查时,可发现棘突、棘突间、横突、棘旁项肌、枕外粗隆外下方,肩胛上区有压痛、紧张、僵硬或硬结。甚至个别患者在按压某一部位时可出现眩晕及眼震或扪诊颈部时眩晕明显减轻、头及颈部运动受限情况。

(2)颈扭曲试验及颈性眼震检查:可呈阳性。

(3)其他的激发性眼震图检查:可无异常,或出现头位性眼震,少数可有冷热试验增强。

(4)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及椎动脉造影。

(5)颈、颅多普勒检查。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应用抑制眩晕症状的药物。

来源
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多学科诊治,第1版,978-7-117-21658-6
上一篇: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下一篇:内听动脉综合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