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人的内耳疾病不能通过活检来验证,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理学变化有待阐明。从6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相继用Ⅱ型胶原、同种或异种动物的粗制内耳膜迷路提取液作为抗原进行全身免疫,在部分动物初步建立了AIED的动物模型。不同学者所建立的动物模型与AIED的临床表现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部分动物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并有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的趋势,部分动物血清IgG、C3、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水平升高,血清或外淋巴中可测出抗内耳组织自身抗体等。主要病理变化可归纳为:不同程度的膜迷路积水,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数目减少,血管纹及蜗轴中小血管出现血管炎改变,鼓阶或内淋巴囊有炎性渗出和细胞浸润、毛细胞变性和血管纹萎缩,最终导致耳蜗纤维化和新生骨形成。然而,国内外各实验室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尚存在以下问题:①有的动物模型 (用牛内耳抗原免疫豚鼠)很难被复制;②实验动物中仅30%左右出现听力下降,且听力下降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均有差异;③听力下降程度均不重,多在10~25dB左右,与临床所见听力损失达40~70dB甚至重度或极重度聋有明显差别;④前庭损害的评价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因此,严格说来,目前尚不能获得和人体条件完全类似的动物模型。
实验性AIE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即动物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了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液循环沉积在内耳血管壁上,产生以下生物学效应:①激活补体。补体激活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是释放C3b促进吞噬作用,提供化学趋化因子 (C5a、C567)诱导中性白细胞及单核细胞游走,释放过敏毒素 (C3a、C5a),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使平滑肌收缩;②引起血小板聚集Ⅻ因子激活,促进炎症过程和微血栓形成,引起血管炎;③释放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扩张血管的肽类物质、趋化物质以及溶酶体酶,最终引起耳蜗血管炎,导致耳蜗缺血性损害,影响内耳功能。
总之,以上实验研究阐明了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病理变化能够影响内耳的结构和功能。但是,这些动物模型中所表现的病理学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与临床上的AIED联系在一起。
1.一般检查项目
包括血沉、Ig、补体、C反应蛋白、CIC及类风湿因子等。
2.组织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
主要是指抗细胞多种成分和骨架的抗体,包括抗核抗体 (ANA)、抗线粒体抗体 (AMA)、抗内膜抗体 (ASA)、抗内质网抗体(AERA)和抗平滑肌抗体 (ASMA)等。这些抗体对AIED的诊断价值有限,对预后的判断可能有一定的意义,ANA阳性患者病情一般较ANA阴性者严重,SNHL及突聋患者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梅尼埃病则低。
3.抗内耳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
用动物内耳组织作底物片,对可疑患者的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检测,目前应用的主要为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酶标测定技术。作为内耳组织的底物片应既能充分保存组织的抗原活性,又能完好地保存内耳的正常组织结构。但目前各家所用方法均未完全达到该要求。抗体结合内耳组织的部位以血管纹最多见,其次是Corti器,螺旋韧带和前庭膜等。这些特异性自身抗体与内耳疾病无特殊相关性,与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亦无明显相关性。
制作内耳底物片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既保存内耳正常组织结构,又保存内耳组织抗原活性这一要求,故难以完全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目前较为推崇的是用免疫印迹技术 (Western Blot)对可疑患者血清中抗膜迷路蛋白抗体进行检测。该技术是将分辨力高的凝胶电泳和固相免疫检测法高特异性结合起来的新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可从复杂的抗原 (或抗体)中发现目标抗体(或抗原),有利于抗原的分离纯化和免疫识别。
近来有学者发现,当把一种与耳蜗螺旋器上的支持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KHRI-3灌注到活的豚鼠耳蜗后,能够诱发豚鼠的听力下降。同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KHRI-抗体和来源于AIED患者的抗体结合是同样的内耳抗原。学者们指出尽管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表明该抗原大约为68~72kDa大小,但是它并不是HSP70。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尽管KHRI-3抗体结合的是耳蜗的支持细胞,但是它并不能引起炎症反应。因此说明KHRI-3抗体可以诱发耳蜗产生一种抗体介导的、非炎症性的病理改变。
4.细胞免疫
虽然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目情尚无好方法将其准确地检测出来。可开展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等细胞免疫试验。细胞免疫检查需新鲜血液及细胞培养条件,故仅限于基于临床表现和体液免疫检测结果的选择性病例,并不是常规检查。
总之,迄今尚缺乏敏感的、有效的、特异性的、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方法。AIED的早期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特别是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免疫印迹杂交反应阳性可能支持AIED的诊断,但它本身既不能排除也不能诊断AIED。
【AIED的临床诊断】
由于AIED不能通过活检所佐证,目前AIED的临床诊断只能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进行综合判断。
在1994年全国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学者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参考MeCabe和其他学者提出的诊治标准,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及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诊断参考标准:
1.进行性、波动性、双耳或单耳SNHL,听力检查结果可为耳蜗性、蜗后性或混合性。
2.可伴有耳鸣、眩晕。
3.病程为数周、数日,也可能为数年,但不包括突发性聋。
4.排除噪声性聋、药物中毒性聋、外伤性聋、遗传性聋、早老的老年聋、桥小脑角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等。
5.免疫学参数的改变 包括组织非特异性抗体、抗内耳组织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检测。必须指出:这些检测结果如为阳性,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为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CIC的检测等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必须综合判断。
6.伴有其他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炎、桥本甲状腺炎、肾小球炎等。
7.进行试验治疗 对高剂量类固醇药物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有一定效果。
有人认为由于AIED缺乏敏感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不能提出对其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致使许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遗留永久性聋。AIED是目前少数几种经恰当治疗可获较好疗效的内耳病之一,故诊断宁可“超诊” (overdiagnosis)而不可“欠诊”(underdiagnosis)。总之,迄今国内外学者对内耳免疫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虽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AIE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缺乏敏感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进一步分离和纯化内耳特异性抗原,建立具有与临床更为相似的免疫病损的动物模型,以及进一步完善抗内耳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使其更为敏感而可靠。
AIED是少数几种经恰当治疗后有较好疗效的内耳病之一,但是由于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明,且无统一的诊断性实验检查方法,治疗原则还存在争议,各治疗方案结果间无法进行比较,故临床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AIED治疗的基本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对高度怀疑为AIDE者可进行糖皮质激素试验治疗,若试验治疗有效,可支持 AIED的临床诊断。治疗有效的标准是:①用药后症状改善,停药后症状恶化,再用药症状又改善;②减量症状恶化,增量症状改善。但有人认为,AIED处于早期则治疗效果较好,若至晚期,内耳病变已不可逆,疗效亦差,故不能因此排除AIED的可能。
糖皮质激素试验治疗前应仔细了解患者有无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禁忌证,切不可轻率地进行试验治疗。AIED的糖皮质激素疗法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已进行了15年左右。为了验证这种经验性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随机的临床实验:成人用泼尼松60mg/天,儿童用泼尼松1mg/kg/d,连续4周。治疗有效果的患者应该在1个月后缓慢地减量;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该在1周后到10天内快速地减量;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反复的使用类固醇;对于那些抗泼尼松药物的或过分依赖泼尼松的患者,环磷酰胺可以作为一种替代剂。但其毒性大,使用时应慎重。氨甲蝶呤初期表明有效,但是最近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它并不能阻止听力损害的进展。依那西普,鼓室内类固醇治疗,血浆置换疗法都被提倡用作AIED的替代和补充治疗,但这些都是经验治疗,有待进行系统性评价。
总之,治疗AIED惟一被证明有效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临床效果有待评价且有很高的中毒风险。有些患者由于并发症而不能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果听力损害较重,应建议停用糖皮质激素,推荐植入人工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