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erilymph fistula
外淋巴瘘(perilymphatic fistula)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外淋巴和中耳腔之间的骨质破损、或膜性组织和或韧带破裂致使外淋巴液溢出到中耳腔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耳聋、眩晕、耳鸣等。
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及医源性等,也有不少病例缺乏明确原因,而称之为自发性外淋巴瘘(spontaneous perilymphatic fistula)或特发性迷路窗膜破裂(idiopathic labyrinthine window rupture)。
膜破裂是膜内外压力发生异常变化所引起的,可分为向外和向内两个径路。向外径路是由于屏气过度用力等所致,使颅内压升高,升高的脑脊液压经过蜗小管或经过内听道底的神经周围小孔,流到外淋巴腔从内侧将圆窗,前庭窗压向外侧,也就是向中耳腔推破。向内径路是由于头部外伤、耳外伤、气压外伤等原因,急剧上升的鼻咽腔压力经咽鼓管传到中耳,或经外耳道传到中耳,使鼓室腔压力急剧增加,将圆窗膜、前庭窗膜,由外向内冲压而致穿孔。部分破裂的膜迷路随着外淋巴压、脑脊液压的变化而摇动,刺激耳石器、半规管的感觉细胞而引起前庭症状,把此种状态称为“浮动迷路”。
1.听力检查
发病初期听力呈进行性下降或波动性变化。
2.平衡功能检查
冷热水试验前庭功能低下,显示半规管麻痹;瘘孔试验阳性(45%)。头位性眼震检查更为重要,有如下特征有参考价值:潜伏期短或无;没有良性发作性头位性眩晕样严重的眼震;多数眼震持续时间较长;无疲劳现象,即使有也很缓慢;头位变换眼震检查,眼震方向不逆转;眼震方向不一定向患侧;患耳向下时产生眼震;很少出现旋转性眼震;悬垂头位要比患耳向下头位更易出现眼震,大多数向患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