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非遗传性先天性聋
非遗传性先天性聋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on‐genetic congenital deafness

概述

非遗传性先天性聋(non‐genetic congenital deafness)是指患儿在胚胎发育期、围产期或分娩时受到母体的感染、中毒或外伤等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耳聋。这种耳聋或耳部病变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期内(如核黄疸)即已存在。

流行病学

发生率大约为每1500个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类型

1.产前期

(1)感染

妊娠期母亲患某些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在产程中经产道传给新生儿,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梅毒等。对产前曾感染了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的颞骨尸检发现,其病变往往局限于蜗管、球囊、椭圆囊等膜迷路内,估计这种感染是通过血行播散,经血管纹侵入内耳而发生的迷路炎。

1)风疹(rubella):风疹是引起小儿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最常见的原因。过去认为,母亲在妊娠头3个月内受到风疹病毒的感染,方影响胎儿听系的发育。晚近发现,母亲妊娠期间的任何时期发生的风疹病毒感染均可致聋,但头3个月内发生感染者,耳聋的发病率较高。患儿除耳聋外,尚可合并头小畸形、智力低下、眼部畸形(如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炎)以及心血管畸形等。耳部畸形包括镫骨固定、耳蜗畸形等。耳聋通常很重,两耳受累,但不对称;听力曲线多为平坦型,各频率听力均受损,而以中频损失最重。某些耳聋可能为中枢性。对胎儿的先天性病毒感染很难做出早期诊断,但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包括胚胎超声,脐带血的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等,这种胎儿的早期诊断也有了新的希望。目前,仅能根据临床表现而疑及本病;出生后6个月以内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具有诊断价值。母亲及妇女的疫苗接种可预防本病。国内尚未见本病的公开报道。

2)巨细胞病毒(cytomefalovirus):近期认为,过去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之耳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指出,它是引起非遗传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胎儿在宫内遭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来源有二:其一,母亲对病毒未获得免疫者,可通过母体妊娠时期发生的原发性感染而染病。其二,母亲已获得免疫者,则可由潜伏于母亲体内的病毒活化而感染胎儿。巨细胞病毒的宫内感染约占新生儿的1%(死婴不计在内)。此外,在少数情况下,新生儿尚可在分娩时经产道感染,或在产后通过母乳而感染。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中,约10%~15%出现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受损,肝脾肿大、瘀斑、黄疸等,此外尚可有小头、智力和感觉障碍,包括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脉络膜视网膜炎、眼球萎缩等。在无症状的婴儿中,有少数可出现两侧中度至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而于1岁时加重。本病的确诊主要依据病毒分离。围产期感染病毒的婴儿于出生后3~12周内开始排泄病毒,可在此时期内进行病毒分离。

3)梅毒(syphilis):先天性梅毒一般均于25~35岁开始发病,但亦可开始于儿童期。患者锤骨增厚,锤骨头与砧骨融合,并出现颞骨骨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以及膜迷路水肿,耳蜗及前庭终器退行性变等。临床表现为耳聋、耳鸣和眩晕。

其他如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单纯疱疹(her pes simplex)病毒感染等,亦可能引起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

(2)中毒

母亲在妊娠期应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奎宁、水杨酸盐等,均可引起胎儿耳中毒。反应停(thalidomid)是一种有毒的安定药,如母亲在妊娠期服用该药,可致胎儿中毒,产生各种畸形,如内脏和肢体畸形、脑神经麻痹、面部血管瘤等,其中半数以上合并耳部畸形,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畸形。

(3)其他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或遭受放射线损伤时,是否会引起胎儿听系损伤?目前尚有争论。实验研究发现,12.5kHz的超声波可损伤豚鼠耳蜗毛细胞,而目前产科临床所用3.5GHz或5.0GHz的超声波对胎儿耳蜗无明显影响。

2.产后期

(1)新生儿核黄疸新生儿核黄疸(kernicterus)又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多发生于未成熟儿、Rh因子或ABO血型不合、感染、出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和某些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等新生儿。由于血清中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过高(血清胆红素≥307.8~342μmol/L以上),导致胆红素浸润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其中神经细胞中毒。临床上出现患儿黄疸突然明显加深,以及发热、嗜睡、痉挛、呼吸衰竭等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若疾病得以恢复,可出现锥体外系神经系统后遗症,约50%病例遗留耳聋。这种耳聋以双侧高频听力受损为主。该病的内耳形态学、听功能和实验室研究发现,耳蜗大多正常,病变位于脑干听系;也有报告称耳蜗也存在病损。

(2)分娩期间或分娩前后短时期内,胎儿或新生儿如发生窒息、头颅外伤,或早产、体重过轻者,容易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早产儿体重过轻者,由于缺O2、酸中毒、代谢功能发育不成熟等,发生耳聋者多。

预防

由于先天性遗传性聋和非遗传性聋都是不可逆病变,因此,预防重于治疗。

1.注意妊娠特别是妊娠2~4个月时的围生保健,避免疾病、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及接触耳毒性化学物质。

2.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的适应证,尽可能减少用量及疗程,特别对有家族药物中毒史者、肾功能不全、孕妇、婴幼儿和已有耳聋者,更应慎重。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并检查听力,发现有中毒征兆者尽快停药治疗。

3.避免颅脑损伤,尽量减少与强噪声等有害物理因素及物质接触,戒除烟酒嗜好。除努力减少噪声及有害理化因素、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等社会行为外,加强个体防护观念及措施,实属必要。

作者
钟乃川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耳聋耳鸣眩晕患者必读,第1版,978-7-117-14676-0
上一篇:遗传性聋 下一篇:中毒性聋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