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énière disease
梅尼埃病(Ménière disease)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法国医师Prosper Ménière于 1861 年首次报道该病。本病可影响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的健康。
迄今不明。基本病理改变是膜迷路积水。正常状况下内淋巴由耳蜗血管纹及前庭暗细胞产生后,通过局部环流(radial circulation)及纵流(longitudinal flow)方式达内淋巴囊而被吸收,借以维持其容量的恒定。故梅尼埃病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主要学说如下:
1.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
在内淋巴纵流中任何部位的狭窄或梗阻,如先天性狭窄、内淋巴囊发育不良、炎性纤维变性增厚等,都可能引起内淋巴管机械性阻塞或内淋巴吸收障碍,是膜迷路积水的主要原因,该学说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Kimura,1967)。
2.免疫反应学说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内耳确能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以不同方式进入内耳或由其本身所产生的抗原,能刺激聚集在血管、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内耳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入膜迷路,加上血管纹等分泌亢进,特别是内淋巴囊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而吸收功能障碍,可引起膜迷路积水。
3.内耳缺血学说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耳小血管痉挛可导致内耳及内淋巴囊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内淋巴液理化特性改变,渗透压增高,外淋巴及血液中的液体移入,形成膜迷路积水。
4.其他学说
(1)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学说:
内淋巴囊功能紊乱(functional disorder of the sac)可引起糖蛋白分泌或产生异常,导致内淋巴稳定的内环境异常。
(2)病毒感染学说:
认为病毒感染可能破坏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
(3)遗传学说: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但其遗传方式有多变性。
(4)多因素学说:
由于多种因素如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缺血或供血不足等皆可能与之有关。有可能梅尼埃病为多因性,或者为多种病因诱发的表现相同的内耳病。
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差异较大,约为7.5~157/10万。发病年龄4~90岁,多发于青壮年,发病高峰为40~60岁。男女发病率约1∶1~1∶1.3。一般单耳发病,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双耳受累,Kitahara报道,首发症状20年后,约41.5%的患者双耳受累。
基本病理表现为膜迷路积水膨大,膜蜗管和球囊较椭圆囊和壶腹明显。膜半规管与内淋巴囊不膨大。膜蜗管膨大,前庭膜被推向前庭阶,重者可贴近骨壁而阻断外淋巴流动。前庭膜内皮细胞可增生。球囊膨大,充满前庭,向外抵达镫骨足板,向后上压挤椭圆囊使之扭曲移位。椭圆囊膨胀可使壶腹发生类似改变。内淋巴压力极高时可使前庭膜破裂,内外淋巴混合。裂孔小者多能自愈,亦可反复破裂。裂孔大者可形成永久性瘘道。内淋巴囊虽不膨大,但其上皮皱褶可因长期受压而变浅或消失,上皮细胞亦可由柱状、立方变扁平,甚或部分脱落,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减少。积水持久,尤其当膜迷路反复破裂或长期不愈时,血管纹、盖膜、耳蜗毛细胞及其支持细胞、传入神经纤维及其螺旋神经节细胞均可退变。而前庭终器病变常较耳蜗为轻。内、外淋巴交混而导致离子平衡破坏,生化紊乱,是梅尼埃病临床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膜迷路扩张与变形亦为其发病机制之一。
尽管对于梅尼埃病的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有多种解释,但目前还未有已得到公认的理论。综观文献,如下三种理论似更有说服力:
(一)迷路破裂、高浓度钾离子对神经上皮的毒性作用
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功能障碍引起内淋巴压力升高,导致内淋巴系统膨胀,膜迷路(特别是更易变形的前庭膜和球囊)变薄、萎缩,最终破裂,大量富含K+的内淋巴溢入变窄的外淋巴腔,使得暴露于高K+内淋巴的毛细胞和神经组织麻痹,引起突然的听力下降和眩晕。当外淋巴腔的生化成分恢复正常后,症状也相应消失。在破裂的膜愈合后,压力又逐渐升高,另一循环则又即将开始。但在部分膜迷路积水颞骨中却未能证实有迷路破裂发生。
(二)感觉终末器官的压力及移位
内淋巴积水主要见于中阶和球囊。有时膨胀的球囊和蜗管充满整个前庭,此时外淋巴移位引起辐流减少,纵流增多,球囊则成为内淋巴的储存器,流向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液体减少,引起膜迷路膨胀,从而机械性影响行波的传递和耳蜗的功能。严重的球囊积水也可膨胀入半规管,改变壶腹嵴的功能,引起眩晕的突然发作。
(三)内淋巴管的阻塞、saccin的分泌及腔内容物的迅速清除
Gibson等认为,当狭窄的内淋巴管被细胞碎片阻塞后,内淋巴囊从两方面清除细胞碎片和重新开放内淋巴管:①分泌糖蛋白以吸引内淋巴流向囊腔;②分泌尿钠激素saccin以增加内淋巴的产生。当内淋巴产生增多以后,压力上升,细胞碎片被迅速清除,内淋巴迅速流向内淋巴囊,可引起眩晕的突然发作。在晚期梅尼埃病患者中,内淋巴囊的功能逐渐下降并最终丧失,内淋巴管阻塞,此时内淋巴积水虽影响该耳,但不发作眩晕。
1.耳镜检查
鼓膜正常。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正常。咽鼓管功能良好。
2.前庭功能检查
发作期可观察到或用眼震电图描记到节律整齐、强度不同、初向患侧继而转向健侧的水平或旋转水平性自发性眼震,或位置性眼震,在恢复期眼震转向患侧。动静平衡功能检查结果异常。间歇期自发性眼震和各种诱发试验结果可能正常,多次复发者患耳前庭功能可能减退或丧失。冷热试验可有优势偏向。镫骨足板与膨胀的球囊粘连时,增减外耳道气压时诱发眩晕与眼震,称Hennebert征(Hennebert sign)阳性。
3.听力学检查
呈感音性聋,多年长期反复发作者可能呈感音神经性聋表现。纯音听力图早期为上升型或峰型(低、高频两端下降型,峰值常位于2kHz处)、晚期可呈平坦型或下降型。阈上功能检查有重振现象,音衰变试验正常。耳蜗电图的-SP增大、SP-AP复合波增宽,-SP/AP比值增加(-SP/AP>0.4),AP的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异常陡峭。长期发作患者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可降低,平均听阈提高。
4.脱水剂试验
目的是通过减少异常增加的内淋巴而检测听觉功能的变化,协助诊断。临床常用甘油试验(glycerol test):按1.2~1.5g/kg的甘油加等量生理盐水或果汁空腹饮下,服用前与服用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做1次纯音测听。若患耳在服甘油后平均听阈(见诊断依据)提高15dB或以上,或言语识别率提高16%以上者为阳性。本病患者甘油试验常为阳性,但在间歇期、脱水等药物治疗期可为阴性。而听力损害轻微或重度无波动者,结果也可能为阴性,服用甘油后耳蜗电图中-SP幅值减小、耳声发射由无到有,均可作为阳性结果的客观依据。
5.颞骨CT
偶显前庭导水管周围气化差,导水管短而直。
6.膜迷路MRI成像
部分患者可显示前庭导水管变直变细。近年来,有学者通过不同方法(全身给药、鼓室注射、经咽鼓管给药)应用造影剂——钆(Gd),结合MRI进行内耳膜迷路显像,对内外淋巴液空间比较分析膜迷路积水程度。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其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多采用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以及解除迷路积水为主的药物综合治疗或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症状缓解后宜尽早逐渐下床活动。心理精神治疗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久病、频繁发作、伴神经衰弱者要作耐心解释,消除其思想负担。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药物:
1)前庭神经抑制剂:
常用者有地西泮、苯海拉明(theohydramine)、地芬尼多(diphenidol)等,仅在急性发作期使用。
2)抗胆碱能药:
如山莨菪碱(anisodamine)和东莨菪碱(scopolamine)。
3)血管扩张药及钙离子拮抗剂:
常用者有桂利嗪(cinnarizine)、氟桂利嗪(flunarizine)即西比灵、倍他司汀(betahistine)即抗眩啶、尼莫地平(nimodipine)等。
4)利尿脱水药:
常用者有氯噻酮(chlorthalidone)、70%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等。依他尼酸和呋塞米等因有耳毒性而不宜采用。
(2)中耳给药治疗:
利用蜗窗膜的半渗透作用原理,鼓室注射的药物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内耳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常用的两类鼓室注射药物是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前者通过化学迷路切除作用达到治疗梅尼埃病,后者的作用原理与免疫调节有关。
3.中耳压力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Meniett低压脉冲治疗,可短期及长期内控制眩晕症状。
4.手术治疗
凡眩晕发作频繁、剧烈,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耳鸣且耳聋下降加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宜先选用破坏性较小又能保存听力的术式。
(1)听力保存手术:
可按是否保存前庭功能而分为两类:
1)前庭功能保存类:
包括:①内淋巴囊手术;②半规管堵塞术等。
2)前庭功能破坏类:
包括:①化学药物前庭破坏术;②各种进路的前庭神经截除术等。
(2)非听力保存手术:
对晚期或听力下降严重的梅尼埃病患者可考虑行迷路切除术。
5.前庭和听力康复治疗
(1)前庭康复训练:
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适应证为稳定、无波动性前庭功能损伤的梅尼埃病患者,可缓解头晕,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前庭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一般性前庭康复治疗、个体化前庭康复治疗以及基于虚拟现实的平衡康复训练等。
(2)听力康复:
对于病情稳定的三期及四期梅尼埃病患者,可根据听力损失情况酌情考虑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