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bnormal patency of eustachian tube
正常情况下咽鼓管软骨段凭借着软骨的弹性作用,周围组织的压力和咽部的牵拉作用,而经常保持着关闭状态,说话及呼吸时,在鼻咽部产生的轻微压力改变并不能使关闭的管腔得以开放,仅在作吞咽、打呵欠、咀嚼及用力擤鼻等动作时,方能开放瞬间。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而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或过度开放并引起症状者,称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abnormal patency of eustachian tube)。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学说很多,概括之可分为以下两类:
1.机械性
长时间用力呼吸,吞咽动作过多,咀嚼过度以及精神过度紧张、自主神经紊乱等,可使腭帆张肌等司理咽鼓管开放的肌肉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以致咽鼓管闭合功能不良。
2.器质性
由局部、邻近器官及全身疾病(如萎缩性鼻炎,萎缩性咽炎,上呼吸道急、慢性炎症,鼻咽部手术,或大剂量放疗后,以及内分泌失调等)引起的咽鼓管黏膜、黏膜下层中的弹力纤维及脂肪垫萎缩、瘢痕牵引以及神经麻痹等,使咽鼓管管腔扩大,咽鼓管失去维持其闭合状态所需的组织压力,引起咽鼓管闭合不良或闭合不能,而使中耳和鼻咽部经常维持一开放的通道,呼吸时的气流声、说话声可直接进入鼓室。
1.鼓膜检查
鼓膜正常或稍菲薄。深呼吸时可见鼓膜随呼吸运动而搧动,吸气时向内凹陷,呼气时向外隆凸。请患者捏鼻、闭口鼓气时,鼓膜搧动更为明显。
2.听诊管检查
取一听诊管,将管之一端置于患耳之外耳道内,检查者将管之另一端置于自己的外耳道内,从听诊管内可听到患者呼吸时耳内的气流声。
3.听力学测试
纯音听力图正常。声导抗图曲线呈锯齿状。
4.咽鼓管功能检查
JK-04A型咽鼓管功能综合检查仪检测。
5.后鼻孔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如咽鼓管粘连、咽鼓管圆枕变厚、咽口明显扩大,则可作为本病的诊断参考。但检查时一般均无特殊发现。
1.一般治疗
向患者说明本病无生命危险,解除其精神顾虑,消除紧张状态。告其勿作过度的咀嚼及吞咽动作等。
2.药物治疗
安定(valium)2.5mg,3次/d;或异丙嗪(phenergan)25mg,3次/d,卡马西平0.1g,3次/d。
3.软腭封闭
1%~2%普鲁卡因(procaine)3~4ml,于相当于翼突钩处注射,隔日1次。
4.吹粉法
将硼酸粉与水杨酸粉按4∶1比例混合,经咽鼓管导管吹至咽鼓管内及其开口周围,2次/周。该药可致局部黏膜肿胀,以暂时减轻症状。注意:①吹粉时用力不可过猛,以免粉剂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症;②避免将粉剂吸入喉部和气管内,引起喉及气管黏膜水肿;③一旦症状减轻,即应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可引起鼓室积液。
5.局部涂药法
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将10%~20%硝酸银、5%~10%三氯醋酸、5%石炭酸等化学腐蚀剂或碘甘油(含2%碘及5%碘化钾的甘油制剂)涂抹于咽鼓管口及管腔,使该处产生微小瘢痕,以缩小其开口。涂抹方法:取细钢丝卷棉子一根,顶端卷棉花少许,但须牢固,棉花上蘸少量药液;将咽鼓管导管经鼻腔插入咽鼓管咽口,然后将沾有药液的卷棉子经导管送达咽口,在该处留置约半分钟后退出,再以棉花上沾有生理盐水的钢丝卷棉子经导管清洗涂药部位。一般每2~3周涂药1次,同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勿烧灼过度,以免日后狭窄。
6.腭帆张肌松解术
对确由器质性病变引起,且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作腭帆张肌松解术。
方法:局麻或全身麻醉,先用手指触摸到钩突,然后在相当于钩突表面的黏膜作一纵形切口,长约1~2cm。暴露钩突后,在其前面的根部找到腭帆张肌肌腱,仔细分离、松解之,然后将肌腱轻轻上提,将其从钩突的前方移至钩突的背侧,以缩短肌腱跨越的距离,使该肌的张力得以松解,咽鼓管恢复其经常闭合的状态。
此外,尚有咽口直接缝扎、自体脂肪填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