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mifacial spasm
中文别名 :特发性半面痉挛
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是不明原因引起的一侧面神经运动功能紊乱,临床上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点。本病又有”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 hemifacial spasm)之称,借以和症状性半面痉挛区别。
至今不明。主要学说有:
1.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
学说Gardner于1962年曾提出,半面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可能均由血管的机械性压迫所致。1967年Jannetta报告了他经颅后窝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的成功经验,认为,微血管压迫神经是本病的原因,受到不少人的支持。该学说认为,当面神经在其行程中和微血管形成相互垂直性骑跨式交叉时,面神经即可能受到此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发生损害。
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是中央性胶质节段和周围性髓鞘节段的过渡区,对微血管的压迫非常敏感。而在此区内,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以小脑下前动脉及其分支最常见。面神经受压,髓鞘受损后,神经纤维暴露,互相接触,神经冲动发生“短路”(parabiose),引起面肌痉挛。
2.面神经核功能紊乱学说
位于桥脑中的面神经运动核,由于面神经在出桥脑后的行程中受到各种慢性刺激,如慢性炎症,压迫(面神经髓鞘缺损处的血管、肿瘤、增厚、粘连的蛛网膜等),逆向性引起神经节细胞兴奋性亢进,使核内“异常的突触连接”开放,神经冲动在核内扩散,引起局灶性癫痫现象。
1.神经系统检查 面部感觉正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受侵表现。
2.肌电图 可出现肌纤维震颤及肌束震颤波。
3.脑电图正常 无癫痫波。
1.药物治疗
可用镇静药、安定药及抗癫痫药物,如安定(valium)2.5~5mg,3次/d;硝基安定 (nitrazepam)5~30mg/d,分3次服;去甲羟基安定(oxazepam)15~30mg,3次/d;苯巴比妥(luminal)0.015~0.03g,3次/d;非脑乐200mg,1~3次/d;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50~100mg,2~3次/d,卡马西平100mg,2~3次/d;丙戊酸 (sodium valproate)200~400mg,2~3次/d,一般从低剂量开始,以后根据临床反应确定最佳用量。
2.面神经阻滞术
于茎乳孔面神经干处注射80%~90%酒精0.5~1.0ml,以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可解除痉挛。但伴有暂时性面瘫,易复发。复发后虽可重复注射,但多次注射后,因瘢痕形成,疗效渐差,且可产生联带运动,面肌痉挛加重。
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面神经主干或其分支或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外缘4~5点,每点5U,1次总量为25~32.5U,不超过55U,2周后复查时若仍抽搐,可补充注射,一个月内总计量不超过200U,注射间隔时间3~6个月。药效持续时间为(19.9±4.5)周及(20.7±4.2)周;复发者可重复注射(王锦玲等,2006)。其机制为肉毒素可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末梢,引起暂时性神经麻痹。
3.面神经绞扎术
本手术是在暴露茎乳孔外面神经主干后,用不锈钢丝绞扎神经,至出现轻度面瘫为度。绞扎后,面神经可因机械压迫而缺血、水肿并产生轻度变性,在此基础上,达到减少传递神经冲动的目的。本法安全,不切断面神经。但可复发,远期疗效差。
4.面神经梳理术
所谓面神经梳理术,是将面神经之一段暴露后,以细针穿透神经全层,顺神经纤维行走方向,轻轻移动之,每次约3~6个平面。梳理的位置可在面神经鼓室段或乳突段。也有在颅内段或颞骨段外行梳理术的,本方法比较简单易行,术后可发生轻度面瘫,远期疗效欠佳。
5.面神经部分切断术
本术意在通过切断部分神经分支,减少神经纤维数量,以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术后可发生严重的面瘫,同时,控制面肌痉挛的疗效也并不理想。常用的术式有腮腺内面神经选择性切断术,茎乳孔处面神经主干2/3切断术等。为防止术后神经再生,术中可对神经断端行电凝术。
6.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
术中切断面神经主干,将神经远侧端与舌下神经吻合,使面部表情肌不再接受面神经运动中枢的支配。术后面肌痉挛可完全停止,但可出现一过性面瘫。经训练后,面肌运动虽可恢复,而面部表情却不自然。此外,尚有舌下神经原功能丧失之缺点。面神经除与舌下神经吻合外,亦可与副神经吻合。
7.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由Jannetta首创。经乙状窦后入路,推开小脑,暴露桥小脑角及内耳门,探查面神经。找到压迫血管后,以游离肌瓣(或明胶海绵,teflon等)置于神经和血管之间,以改变两者的关系,松解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关闭核内“异常的突触”通道。与其他术式比较,本术式疗效较好,复发率较低。缺点为:手术危险性较大,可并发感音神经性聋、眩晕及面瘫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