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耳源性脑脓肿
耳源性脑脓肿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otogenic brain abscess

作者
钟乃川
概述

耳源性脑脓肿(otogenic brain abscess)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脑白质内局限性积脓。耳源性脑脓肿占各种脑脓肿的80%,小脑脓肿几乎全为耳源性。脓肿多位于大脑颞叶,小脑次之,亦可两者同时存在。常为单发性,可为多房性。致病菌以杆菌(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可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亦有混合感染者。

感染途径

细菌直接通过骨质侵蚀破坏的鼓室盖、鼓窦盖导致大脑颞叶脓肿,这种脓肿多为单发性,位于同侧颞叶。也可经乳突天盖或乙状窦骨板缺损,侵入颅后窝形成小脑脓肿。少数耳源性脑脓肿可因感染经血行播散入脑,形成多发性的脑脓肿,且距原发灶较远。

脑脓肿也可由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或乙状窦周围脓肿侵入脑组织引起。化脓性迷路炎经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或内耳道向颅内发展多引起小脑脓肿。

发病机制

耳源性并发症可通过前述3种途径由中耳炎播散而来,其中以通过被破坏、缺损的骨壁最多见。感染扩散至颅内后,大多先形成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或乙状窦周围脓肿、乙状窦脓肿等,以后进一步侵入脑组织。此外,由化脓性迷路炎经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或内耳道向颅内发展者,大多引起小脑脓肿。过去曾有学者认为,经乙状窦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大多位于颅后窝,但实际上,乙状窦感染合并颞叶脑脓肿者也不少见,医者当警惕之,切不可因发现了乙状窦病变就轻易地排除颞叶脑脓肿存在的可能性。

病理学

脑脓肿的形成一般可分3个阶段:

1.局限性脑炎期

发病初期,脑白质病灶区周围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中心脑组织坏死、液化,周围脑组织水肿。

2.化脓期

病变局限化,病灶区组织在坏死、液化的基础上,融合形成脓肿,周围为薄层炎性肉芽组织、新生血管和水肿的脑组织。脓肿与周围脑组织间无明确界限。

3.包膜形成期

脓肿形成后,来自脑膜和血管壁的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和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在脓肿周围形成包膜。脓肿逐渐增大时,出现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脑功能障碍。颅内高压可使脑组织发生移位,形成脑疝,导致呼吸、心搏骤停而突然死亡。脓肿较大时,可向附近的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溃破,形成严重的脑室炎和脑膜炎。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早期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

采用抗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的药物联合静脉滴注,待细菌学检查结果明确后,参照检查结果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手术治疗

(1)乳突探查术及脓肿穿刺术

术中若发现鼓窦盖、鼓室盖或乙状窦板有破坏,应扩大暴露至正常界限。天盖完整时应磨开骨壁探查,暴露颞叶或小脑硬脑膜。硬脑膜充血、增厚、肉芽形成,张力大,脑搏动消失等是脑脓肿的可疑征象。颅内压高,病情重,有脑疝危象者,可与神经外科合作,先钻颅穿刺抽脓,或作侧脑室引流术,待颅内压降低后再作乳突手术。若患者情况允许也可一次性行乳突手术。

(2)脓肿处理

①穿刺抽脓:可在严格消毒后经乳突术腔穿刺抽脓。为便于术后引流,彻底排脓,穿刺点应定在脓肿的下部或底壁,穿刺时,针体一旦刺入颅内,针头不能再改变方向,如需改变针头方向,必须退出针体重新穿刺。②切开引流:适用于脓肿表浅,已形成硬脑膜脓瘘者。③脓肿摘除:脓肿包膜较厚,经反复穿刺抽脓无效,或多房性脓肿、多发性脓肿等,均应开颅予以摘除。

3.支持疗法及水和电解质平衡

患者因频繁的呕吐、长期静脉输入葡萄糖以及脱水疗法等,常可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应根据病情及血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补充液体,纠正酸中毒或碱中毒,预防低钾或低钠综合征。

4.处理颅内压增高

可用脱水疗法以降低颅内压,如用50%葡萄糖与20%甘露醇,静脉交替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脑水肿,酌情适量静脉注射。

5.处理脑疝

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时,立即静脉推注20%甘露醇等脱水剂,气管插管,给氧,人工呼吸,并紧急作脑脓肿穿刺术,抽出脓液,必要时可先行侧脑室引流以降低颅内压,然后再作脓肿穿刺抽脓。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第9版,978-7-117-26668-0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硬脑膜下脓肿 下一篇:耳源性囊性蛛网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