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equesterum of labyrinth
迷路腐骨(sequesterum of labyrinth)较少见。可发生于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如猩红热期间的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胆脂瘤或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及糖尿病患者,亦可见于梅毒。迷路腐骨为迷路骨质坏死的结果,故也称为坏死性迷路炎,或将其列为化脓性迷路炎的后遗症,亦有称之为慢性化脓性迷路炎者。
迷路化脓时,当迷路的骨皮质、骨松质及骨髓等结构均受到炎症侵犯时,则会出现坏死性骨髓炎,当迷路骨的缺血区和供血区之间的界线形成后,即出现死骨或称腐骨 (sequestrum)。迷路腐骨可以和迷路骨髓炎,甚至尚健存的骨迷路同时存在。在多数情况下,迷路腐骨的体积较小,数目可为一片或多片,有些死骨可以自动排出。严重者整个迷路或部分迷路均坏死,形成整块腐骨。早在1933年Shambaugh等即报告1例小儿患猩红热并发的坏死性迷路炎,其外半规管有大片死骨形成,前庭功能全部丧失,而听力尚存。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曾遇2例:1例26岁男性,发生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急性发作期,腐骨标本上可见整个迷路以及完整的内耳道;另1例发生于一位57岁男性中耳癌患者。李新吾(1987)报告1例大胆脂瘤破坏迷路,半规管游离松动,但耳蜗尚保存部分,这可能系因耳蜗与前庭间的外淋巴隙内有界膜,能隔绝滤过外淋巴液之故。
松动、游离的迷路腐骨应予取出。操作时避免损伤硬脑膜、面神经或颈内动脉。如腐骨与周围粘连较紧,可待其自行断离后再取出。前文所述例1在第1次施行乳突根治术中搔刮咽鼓管时发生大出血,经用碘仿纱条填塞18日后出血停止。血止后12天再次手术,方发现内耳有一大块可活动的腐骨,终得取出。腐骨取出后,所遗留的腔洞迅速为肉芽组织填满,继而创面上皮生长而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