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dhesive otitis media
中文别名 :不张性中耳炎;萎缩性中耳炎;中耳膨胀不全
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又称为不张性中耳炎(atelectatic otitis media)、萎缩性中耳炎,也称为中耳膨胀不全。它指经长时间治疗或未经系统治疗,咽鼓管功能不良所导致的鼓膜与鼓室结构粘连。其特征是鼓膜内陷或塌陷,塌陷是被动的,而内陷是主动地将鼓膜朝内拉。最终的结果是粘连性中耳炎,实际上粘连性中耳炎是不张性中耳炎的后期表现。其机制可能有:①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鼓室负压;②穿孔外的鳞状上皮向内与鼓岬黏膜粘连;③鼓膜萎缩。不张性中耳炎常不伴有中耳渗液,不张的范围可以是局限的,也可以是广泛的。局限性的鼓膜不张可伴或不伴内陷袋形成;中至重度的中耳负压持续存在,反过来又将导致咽鼓管功能不良。不张性中耳炎常有内陷袋,内陷袋如果持续存在,将引起听力损失、听骨链中断和胆脂瘤。
粘连性中耳炎多为急、慢性中耳炎的后遗症,病理变化为中耳乳突内纤维组织增生。鼓膜内陷与鼓室内侧壁粘连,影响鼓膜和听骨链的活动,影响传声功能,造成传导性听力损失。
其机制可能有:①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鼓室负压;②穿孔外的鳞状上皮向内与鼓岬黏膜粘连;③鼓膜萎缩。
粘连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并缺少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对于干预时间、干预方式均存在争议,对手术或保守治疗适应证的选择缺少共识,难以平衡干预措施的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医源性损害。有学者认为Ⅰ~Ⅱ级中耳不张可以观察,进行Valsalva动作及使用鼻用激素改善症状,而Ⅲ级中耳不张可以考虑植入鼓膜置管,Ⅳ级中耳不张则需要中耳、乳突手术干预。
粘连性中耳炎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解除咽鼓管阻塞的因素
鼻用激素改善咽鼓管周围炎症状态,切除患者肥大的腺样体,纠正鼻中隔偏曲等。球囊扩张咽鼓管可用于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作为补充的二线治疗方案。
2.改善中耳负压
鼓膜置管主要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早期粘连,增加中耳通气。
3.中耳乳突手术
其适用于听骨链病变引发的中度以上传导性听力损失;内陷囊袋、胆脂瘤形成;鼓膜穿孔合并息肉及肉芽组织反复感染者。粘连性中耳炎手术的目标就是要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如中耳瘢痕及粘连组织,包括粘连的鼓膜、感染灶以及胆脂瘤等;恢复及重建结构,如听骨链的结构重建以及鼓膜修补等;改进咽鼓管功能,加强中耳乳突的通气引流,尽可能使中耳及乳突成为含气腔。手术方式包括保留外耳道后壁的中耳乳突手术或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术中应彻底清除粘连之鼓膜。有学者报道Ⅰ期法进行鼓室成形术,可改善患者粘连症状,提高听力,有效缩小气骨导差;也有学者提倡Ⅱ期手术法:Ⅰ期去除病灶,修复鼓膜同时放置鼓室置管,Ⅱ期鼓室黏膜修复后再行听骨链重建。术中可在鼓室腔放置自体软骨片起隔绝作用,防止术后粘连。
4.听力补偿
手术不能改善听力者,可考虑配戴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