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弥漫性外耳道炎
弥漫性外耳道炎
概述

弥漫性外耳道炎 (diffuse otitis externa)乃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广泛性感染性炎症,是耳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病的发病与气温和湿度有密切关系,在热带与亚热带更为常见,因而又被称为“热带耳”,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病因学

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其诱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水液浸渍 游泳或冲洗外耳道后,若耳内未拭干净,皮肤受浸渍,破损,易招致感染。

2.温度和湿度变化 温度上升和湿度增加常可导致耵聍的化学性质变化和耵聍腺管堵塞,从而降低了它的防御能力。

3.外伤 挖耳时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或异物擦伤皮肤,可造成细菌进入表皮层甚至真皮层,引起感染。

4.耵聍缺乏 因正常人外耳道的耵聍呈微酸性,具有抗感染作用,耵聍缺乏时,外耳道即失去其抗菌的“酸性外衣”(“acid cloak”),故易致病。

5.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之脓性分泌物的刺激,常致外耳道皮肤抵抗力降低。

6.变态反应 外耳道在变态反应基础上,继发感染。如外耳湿疹患者易并发外耳道炎。

7.分泌物的氢离子指数 正常外耳道皮脂腺分泌物呈弱酸性,pH值在5.0~7.8之间,若外耳道进水或使用不恰当的滴耳剂时,则变为碱性,抗感染能力减弱,易导致炎症。

8.解剖构造 外耳道深浅和宽窄与炎症的发生也有关系,例如因外生骨疣而使外耳道变窄者,其深部碎屑难以排除或清除,易遭受感染。

9.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和贫血等也易诱发本病。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有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真菌感染亦可发生。

症状及检查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止痛剂,禁止在局部作过多过重的机械性摩擦,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外耳道红肿时,局部可敷用浸有10%鱼石脂甘油的棉条。外耳道肿胀渗液较甚者,可用浸有5%~8%醋酸铝棉条敷于外耳道。

2.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可用醋酸尿素曲安西龙软膏涂布,用药前先清除分泌物或痂皮,全身辅以维生素A治疗;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加强全身某些有关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及糖尿病等。因本病而导致外耳道狭窄及闭锁,影响耵聍排出及听力者,可在炎症痊愈后行外耳道成形术。

作者
钟乃川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外耳道疖 下一篇:坏死性外耳道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