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嚼肌间隙感染
嚼肌间隙感染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asseteric space infection

概述

咀嚼肌间隙的感染多继发于牙源性感染,如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由腺源性感染所引起,如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及涎腺的化脓性炎症等。继发于牙源性的感染多发生于青壮年,而继发于腺源性的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创伤后的下颌骨、颧骨及颞骨骨髓炎也可以继发咀嚼肌脓肿。

病理学

咀嚼肌肿胀,咀嚼肌间隙或伴咽旁间隙混浊,局部可形成脓肿,脓肿壁由肉芽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脓液的主要成分为坏死组织及炎症细胞。

脓肿向周围扩散常遵循一定规律。位于咬肌前份的脓肿可直接扩散至颊部并沿颊脂体向翼下颌间隙扩散;当咀嚼肌间隙的脓液破坏了颞肌腱和筋膜所形成的隔膜,感染便扩散到颞浅间隙;咀嚼肌间隙与下颌间隙无直接交通,感染不易扩散到下颌间隙。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目的在于明确诊断、显示感染来源和累及范围、指导临床治疗。增强CT延迟扫描有助于显示小脓肿的环形强化。

1.CT表现

咀嚼肌间隙内脂肪密度增高,咀嚼肌、咽侧壁肿胀,增强后有强化;脓肿中央呈低密度,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合并产气杆菌感染时,可广泛积气、呈蜂窝状改变。CT骨窗可显示牙周和根尖周的骨质吸收形成的低密度区伴或不伴气体影。偶尔可见骨内管状低密度影,代表从牙经过骨到邻近软组织形成的瘘道。骨髓炎表现为骨皮质破坏和骨膜反应。

2.MRI表现

咀嚼肌间隙内下颌骨周围软组织肿胀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显示更为清楚;脓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 C图呈低信号,增强后环形强化。病变沿咀嚼肌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蔓延,累及相邻的间隙和皮下脂肪,导致咀嚼肌间隙蜂窝织炎,其中以皮下脂肪内网格样改变最具特征,常伴有邻近皮肤的增厚,此征象有助于鉴别感染性病变和恶性肿瘤。邻近肌肉肿胀并异常强化提示肌炎,咀嚼肌筋膜增厚并异常强化可提示筋膜炎。

诊断思路与要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采用下颌角下的皮肤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然后用大弯止血钳,贴着下颌支外侧面,穿过嚼肌插入脓腔充分排脓,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后,以凡士林纱布条填塞术腔,隔日换药。

作者
钟乃川
来源
头颈部影像诊断基础.颈部卷,第1版,978-7-117-32052-8,2022.01
上一篇:颈动脉鞘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