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环咽肌失弛缓症
环咽肌失弛缓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halasia of cricopharyngeus muscle

中文别名 :环咽肌功能障碍;环咽肌痉挛;环咽肌运动失调;环咽性吞咽困难

作者
钟乃川
英文别名
cricopharyngeal dysfunction;cricopharyngeal spasmn;cricopharyngeal incoordination;cricopharyngeal dysphagia
概述

在食管上端入口处由咽下缩肌最下部分的横行纤维构成环咽肌,附在环状软骨板两侧,在后壁形成唇状隆起,有较强的收缩力。其感觉神经为舌咽神经,运动控制由自主神经支配,即由来自迷走神经(属副交感神经)和来自颈上神经节(与咽丛相吻合)的交感神经司理。

环咽肌是横纹肌,但不能随意调节,在吞咽过程中的抑制和活动,均由中枢神经控制。环咽肌的张力是由交感神经支配的,维持紧张状态,形成食管上口的括约肌。在吞咽过程中,当咽缩肌收缩波传导到环咽肌时,环咽肌的紧张度明显下降直至为零(“0“),食管上口即张开,食物(包括固体和液体食物)顺利进入食管。若正需要此括约肌(环咽肌)松弛时,但其却高度紧张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全,食物即在该处受阻而不能或不易完全进入食管,发生吞咽障碍,此即称之为环咽肌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ricopharyngeus muscle)。亦称环咽肌功能障碍 (cricopharyngeal dysfunction),环咽肌痉挛(cricopharyngeal spasmn),环咽肌运动失调(cricopharyngeal incoordination)或环咽性吞咽困难(cricopharyngeal dysphagia)。

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性情急躁或焦虑、多愁者易患本病。

病因学

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较多,Shockley等(1998)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肌肉方面的疾病所致;二是特发性的,即病因不明的;三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且常见。大致分列如下:

1.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闭塞性病变、延髓灰质炎、假性球麻痹、脑血管意外、退行性中枢神经疾病、帕金森病、脑干损伤、迷走神经损伤和神经炎等。

2.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毒性肌病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3.肿瘤 如鼻咽癌、喉咽部肿瘤等侵犯。

4.咽喉部大手术损伤。

5.咽食管憩室。

6.胃食管反流 反流的酸性液体加上反流物中的胃蛋白酶等不断刺激、影响食管上括约肌,导致其发生炎性病变,引起功能障碍,较常见,应注意。

7.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精神内分泌途径影响食管及其上括约肌的活动功能。近年来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所导致的“特发性”功能障碍是本病的重要原因。这多系精神因素诱发环咽肌痉挛或松弛不全之故。中、老年人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注意饮食

少吃多餐,细嚼慢咽,至为重要。以温热、稀软质饮食为宜,勿用过冷、过热或带刺激性的饮食。

2.病因治疗

病因明确者应进行针对性治疗。精神因素较重者,应加强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应用镇静药物。如硝基西泮(nitrazepam),具有镇静、催眠和抗焦虑等作用,5~10mg/次,每日3次,或睡前服;氟西泮(flurazepam),15~30mg,每晚睡前服;艾司唑仑1~2mg,睡前服,或0.5~2mg/次,每日1~3次。镇静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紧张情绪,因而得以缓解症状。

3.药物治疗

可口服1%普鲁卡因溶液,每日3次,每次10ml;或应用抗胆碱药如丙胺太林等,以促进环咽肌松弛,有利于食物咽下。吞咽障碍一时难以解除者应行静脉输液,以维持水盐与电解质的平衡。

4.手术治疗

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食管扩张治疗,即用食管镜扩张或探条扩张,其有效率可达80%左右。对极少数食管扩张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环咽肌切断术。

环咽肌切断术:一般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沿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作切口,上起舌骨水平,下达锁骨上1cm左右。钝性分离切口深部各层组织,用拉钩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向后外牵引,并将甲状腺及喉部结构向前内牵引,充分暴露咽后间隙。如发现咽食管憩室,即将其疝囊似的囊状物分离切除,缝合囊颈处的黏膜切口,注意避免损伤迷走神经。然后在已被切除的憩室下方分离、暴露环咽肌横行纤维,并予以纵行切断。如黏膜层未破损而保留完整,皮肤切口即可一期缝合。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及护理工作。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下一篇: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