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tuttering
中文别名 :结巴
口吃是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其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的节律。一过性轻微讲话节律障碍在童年早期很常见,在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长期存在,但很轻。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讲话的流畅性时,才能定为一种障碍。
①发育因素:2~3岁的儿童词汇迅速扩大,但言语功能尚不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经常迟疑不决、重复、声音不流利,4岁之前可逐渐消失;②模仿学习他人;③精神因素:受恐吓、被逼迫说话,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改变、父母离异或死亡;④气质因素:兴奋过高或抑制过强;⑤躯体因素:脑创伤、麻疹、百日咳等疾病后,大脑功能活动削弱。
口吃的流行病学与社会、经济、文化、人种等因素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美国和欧洲的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1%左右。个体在一生之中,特别是在语言开始发育的儿童时期,口吃的发生率约为5%,约75%的患者能自愈。口吃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即使是年幼的儿童,男性的发病率也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1,女孩更容易在成年前(尤其是2年内)自愈,使得成年期男女患病比例达5∶1。成人口吃的患病率小于1%,其中80%为男性。
根据口吃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三类 :
1.发育性口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常见于3~8岁的儿童,占所有口吃患者的80%,最初表现为很轻微的症状,最终自愈,尤其是学龄前期患儿约3/4在4年内自愈,有的则发展成伴有行为问题的严重口吃。
2.神经性口吃:常继发于重大神经系统损害之后,如脑外伤、脑卒中或其他脑损伤等。这种获得性的口吃在与发育性口吃相鉴别时应注意,发育性口吃一般最初表现为言语症状,且继发的行为问题比神经性口吃更明显。
3.心因性口吃:罕见,表现为首字母或音节的快速重复,常见于有精神障碍病史的成年人,通常出现在突然的精神事件或情绪创伤之后,也可能没有其他已知的病因。
口吃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引起患者肌肉紧张,产生挫败、困窘、尴尬等情绪,降低社交及工作能力,从而影响患者的自尊、自我认识以及与同学或同事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发育。因此,尽管大部分口吃患儿能自愈,口吃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主张在学龄前期进行治疗干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将变得更难管教,推测其原因是因为神经可塑性下降,而且事先我们并不能预测一个患儿他能否自愈,所以学龄前期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口吃转换成慢性,交流能力会严重受损,从而导致社会交往、情感、学业和事业的全面受损。美国口吃基金会主张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早期矫正干预:①学龄前期出现严重口吃的患儿;②病程超过6~12个月者;③有口吃家族史者;④患者或者其家人过分关注口吃症状者。
(一)言语训练
言语训练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口吃患者长期形成了一种很坏的习惯,即讲话时急、慢、猛、重的说话方式,改变这种说话方式后,可以部分或暂时减少口吃现象。
1.言语训练
包括:①放慢语速:让患儿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是否口吃都应该让说话的节奏、速度放慢。在诊室里先指导患者以很慢的速度说话(约50音节/分),掌握好以上发音技术,循序渐进最后过渡到接近正常语速。在特别困难的患者,还可借助语音延迟反馈器帮助其达到极慢语速,从而能流畅地说话。语音延迟反馈器并非必需的仪器,它的作用仅限于尽快帮助患者减慢语速。②诱导发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做一些咬字、吐字、拼音及四声训练。③形成说话的节律和韵律,进行普通话训练。慢读由简单逐渐增加难度,注意语句的连贯性。④轻柔发音和运用气流技术。
2.发音矫正法
该疗法是我国学者钱厚心创立的,经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疗效。
3.控制言语速度
早在20年以前,就曾有人主张在口吃患者耳内安装一个微型节拍器,借助于固定的节拍以养成言语节律。更重要的是要放松自己,精神放松,有自然的讲话环境,全身肌肉也要放松。
(二)心理治疗
1.消除心理紧张
口吃患者存有对口吃的恐惧心理,表现为一些回避行为及焦虑、害羞等相关的情绪问题,严重时与外界隔绝。这种恐惧的心理使口吃症状进一步恶化,反过来加深心理障碍,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口吃变得根深蒂固。因此,在治疗时指导父母及养育者,减少造成或加重口吃的心理因素。治疗口吃的重点应放在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消除后,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Sheeban认为,如果在治疗中片面追求减少口吃数量,而不注意消除口吃患者的恐惧心理和逃避行为,只会减少其痊愈的机会。
2.支持性心理治疗
当孩子出现言语不流利或者轻度口吃时,不要对它过分关注,更不能指责和批评,不要给他(她)一种感觉“大家都在注意我的讲话”,以减轻他(她)的情绪反应。
3.鼓励和支持
家长应善于观察和分析患儿的生活,找出患儿易出现口吃的情景,并尽量设法减少在不利情景中谈话的次数和内容。当患儿出现口吃时,不要过多的关注,而尽量缓和对话的情景,选择短句子缓慢与患儿交谈,以减轻其焦虑不安情绪。当患儿有微小的进步时,则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口吃的次数逐渐减少,最终消失。
4.系统脱敏疗法
口吃患者多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一般来讲,交往对象及谈话的情景不同,口吃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如有的患儿在家人面前不口吃,而到朋友面前就口吃了;有的在朋友面前不口吃,而到陌生人面前就口吃了;有的在小场合不口吃,而到大的社交场合就口吃。根据不同场合发生口吃的程度不同,建立引起口吃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然后按由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语言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紧张情绪可用渐进松弛法进行放松,以减轻焦虑和口吃的程度,最后达到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引起焦虑和口吃的目的。
(三)生物反馈治疗
使患者放松肌肉,减轻患儿的焦虑不安及烦躁情绪,可对患儿进行渐进性放松疗法,通过全身肌肉及生物指标的测定,达到全身放松逐渐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通过生物反馈,可以加强语言训练的效果,可减少口吃。 实际上,要达到真正的放松并不像书上写的那样容易,可从放松技术进行,如带有指导语的磁带、讲故事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找出自己的言语节律,既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不会出现明显的口吃现象。
(四)药物治疗
目前尚没有药物试验证明药物治疗能使口吃发生频率下降到5%、临床症状恢复1/2或提高相应的社交、情感和认知功能。但是,在临床上,对于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可服用一些地西泮等抗焦虑药物,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放松肌肉。
首先,避免正常儿童发育过程出现的语言不流畅发展为口吃,当幼儿说话不流畅时,不要指责他,也不要催促他说话,不要过分关注,让其放松,使之说话放慢速度。
其次,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词清楚,不要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另外,避免在过分焦虑、着急的情况下说话,更不能去催促他说话。这样可以减少口吃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