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aryngeal papilloma in children
小儿喉乳头状瘤 (laryngeal papilloma in children)远较成人多见,80%发病于7岁以前,更集中于4岁以下。多由生产时经产道感染,HPV-DNA 6.11型与喉乳头状瘤的发病关系密切。
小儿喉乳头状瘤最易发生于声带上,呈蓬松绒毛状或菜花状向喉前庭或声门下腔蔓延。也可发展至对侧。重者整个喉部、气管、支气管乃至肺实质均可受侵犯。
小儿喉乳头状瘤极少发生恶变,但亦有文献报道1例12岁女孩喉乳头状瘤发生恶变。小儿喉乳头状瘤很易复发,复发原因有两种学说:①激活潜在的、不活动的病毒学说。Abramson等(1988)提出喉的人类乳头状瘤感染有两种状态,一是病毒潜伏不发病,另是病毒活动引起喉乳头状瘤。潜伏病毒被某些因素激活是复发之原因;②种植学说:Mounts等(1984)认为外科手术中病毒种植是复发的原因。在青春期后,喉乳头状瘤复发趋势可能减退,甚至可以自然消失。提示性激素可能对该病的病程有一定作用。但也有在成年后,复发趋势并不减退反而上升者。我科曾治疗一例喉乳头状瘤患儿,自幼即有声嘶,11岁时呼吸困难在直接喉镜下摘除乳头状瘤,成年后,乳头状瘤仍继续生长,23岁时再次入院手术切除肿瘤。
对于小儿喉乳头状瘤,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手术疗法加免疫疗法。
1.手术疗法
如有条件,在显微直接喉镜下用CO2激光气化肿瘤。如没有激光设备,可在直接喉镜或支撑喉镜下用咬切钳咬除肿瘤。术中应注意保护喉黏膜,不宜片面追求“彻底”,以免引起并发症。有呼吸困难者宜行气管切开术。对无呼吸困难的患儿,不宜行气管切开。
2.免疫治疗
(1)干扰素治疗:干扰素 (interferon)又称病毒抑制因子,是由某些物质 (如病毒等)作用于细胞后,诱导细胞产生的广谱抗病毒物质。目前主要有三种干扰素即人白细胞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和类淋巴细胞干扰素。近年来,一些学者应用干扰素所具有的抗病毒特性及抑制细胞分裂增殖作用、特别是对间变细胞的作用和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试用干扰素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还需进一步观察。
Gobel(1981)和Schouten等 (1982)比较了白细胞干扰素和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对小儿喉乳头状瘤的疗效,建议临床上应首选白细胞干扰素。Goepfert等(1982)、Haglund(1981)、Zenner(1987)、Lusk等(1987)经过观察均肯定了白细胞干扰素对小儿喉乳头状瘤的效果,而且对已向声门下,气管内扩散者也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手术切除喉乳头状瘤后再配合干扰素治疗效果较佳。Haglund等 (1981)报告2例喉乳头状瘤经手术切除后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未见复发。治疗前应进行全身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胸片、血与尿常规、肝与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计量和内腔镜检查喉、气管并活检等。在治疗期间每2~6周作化验及内腔镜检查一次,以作给药的参考。一般为每次3×106国际单位(IU)肌肉注射,每周3次。McCabe等推荐:儿童剂量为3×106IU开始,成人为4×106~10×106IU开始,每周3次。病情稳定后每3月减少药量1/3。半年后以开始剂量的1/3维持治疗6个月即可停药。
用干扰素治疗停药后复发仍较常见。Haglund等(1981)报告7例喉乳头状瘤在用干扰素治疗时都得以控制,但其中5例于停药或减少剂量2~8个月后肿瘤又复发,再给予干扰素治疗肿瘤又消退。有1例在第2次停药后肿瘤再次复发,给干扰素治疗肿瘤再度消退,这一现象说明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肿瘤并非自行消退,从而肯定了干扰素对喉乳头状瘤的疗效。另外亦说明对干扰素的剂量及疗程值得进一步探讨。
副作用一般多有畏寒、发热、厌食,少有呕吐。但这些症状多在注射后48小时内消失。有些患者在局部注射处可有红斑及胀痛,但很快即可消失。少数患者白细胞可下降至4×106/L以下,血小板也可下降,但停药一周后可恢复正常。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SGPT)、谷草转氨酶 (SGOT)可以升高,这与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时间长短有关。上述副作用儿童多于成人。发现这些副作用后,可暂时停药或减少剂量,待其恢复正常后,再重复治疗。没有其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长期后遗症。
(2)转移因子 (transfer):自体疫苗,卡介苗等治疗均无肯定作用,现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