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aryngeal papilloma
喉乳头状瘤(laryngeal papilloma)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吴学愚(1958)报告46例喉部真性良性肿瘤,其中乳头状瘤占34例(73.6%)。前北京协和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1959)分析112例喉部良性肿瘤,其中乳头状瘤占99例(88.3%),但程子超等 (1955)报告81例喉部良性肿瘤,乳头状瘤仅占18例 (22.2%)。国外NEW(1938)报告722例喉部良性肿瘤,乳头状瘤占194例 (26.8%),Zak(1954)报告93例喉良性肿瘤中,喉乳头状瘤占32例 (34.4%)。我科自1960年7月至1972年6月的12年中共收治喉部良性肿瘤75例,其中乳头状瘤63例,占81.3‰,成人56例,14岁以下7例。各家报道悬殊较大,可能因统计分类方法的不同,将一些假性肿瘤统计在内之故,也有些可能是诊断上的不同。
喉乳头状瘤的性别差异不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0岁以下儿童更为常见。儿童的乳头状瘤较成人生长快,常为多发性,且易复发,但随年龄的增长有自限趋势。成人乳头状瘤易发生恶变。
尚不十分明了,但近来病毒感染说颇受重视。持此观点者认为,喉乳头状瘤与皮肤寻常疣(verraca vulgaris)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一样,其致病因子是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属乳多空病毒(papovavirus)之亚型。该学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已有不少间接证据支持:①小儿喉乳头状瘤与母亲妊娠期或分娩期的尖锐湿疣有一定的病因学关系。Cook等(1973)调查49例喉乳头状瘤患者,发现31例有明确的母亲尖锐湿疣病史,且21例在妊娠及分娩时有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所致;②Ullman(1923)将一位6岁男孩的喉乳头状瘤接种于其前臂,90天后接种部位出现了典型的皮肤疣,其后又将一患者的喉乳头状瘤无细胞滤过液接种于自己及其助手的手臂上获得成功。Ishikwa(1936)成功地重复了Ullman的实验;③Quik等(1980)用免疫辣根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证实与病毒有关的颗粒存在于喉乳头状瘤的黏膜表面。Lack等(1980)用PAP法测出人乳头状瘤病毒有一种特异性抗原,并用抗血清与喉乳头状瘤作用后染色,发现有74%呈阳性反应,且在电镜下证实3例阳性反应患者的细胞内含有病毒样小体;④在某些喉乳头状瘤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所患的皮肤寻常疣亦同时自行消退 (Strong,1976);⑤喉乳头状瘤的播散性,复发性和自发缓解性等均符合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但是,Stephens等 (1979)用电镜观察了各乳头状瘤组织,其中未见到乳多空病毒,仅在疣状组织中发现。故病毒感染学说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临床观察发现,小儿喉乳头状瘤在青春发育期常有自愈倾向。女性患者的喉乳头状瘤的多发和自愈与妊娠,绝经期有关。说明本病可能与内分泌有关。我科曾观察治疗一例女性喉乳头状瘤患者21年,先后共手术切除20余次,均未能控制肿瘤的复发,但进入绝经期后观察7年,未再复发。
此外,还有电解质(镁、钙)代谢紊乱学说,慢性刺激学说等,但未被广泛接受。
喉乳头状瘤为来自上皮组织的肿瘤,由多层鳞状上皮及其下的结缔组织向表面作乳头状突出生长。于横切面上乳头呈圆形或长圆形团块,中心有疏松而富有血管的结缔组织,常不浸润其基底组织,可单发或多发。单发者多见于成人,好发于一侧声带边缘或声带前联合,也有两侧均受累者。多发者多见于儿童,可生长于声带、室带、喉室等处。可以自行移植扩展至声门下或气管、支气管中。呼吸道内的多发性乳头状瘤亦称为呼吸道乳头状瘤病 (respiratory tract papillomatosis)。Weiss和Kashima(1983)报告39例喉乳头状瘤,侵犯至声门下者占69%,气管内有病变者占26%。向气管内侵犯的促发因素有:存在声门下病变;有气管切开术史;并与切除肿瘤之次数及病程长短有关。预防向气管内扩散的方法有:尽量避免作气管切开术;在行喉内手术时,应注意肿瘤的播散及不损伤气管黏膜;早期发现气管内可疑病变并及时治疗。Cohen等 (1983)分析90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出现气管,支气管扩散者很少,并认为与少用气管内插管麻醉、避免气管切开术及术中不损伤气管内黏膜有关。
小儿喉乳头状瘤易复发,成人喉乳头状瘤可发生恶性变,各家的观察结果不一。
目前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均不十分满意。应根据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部位、范围及多发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1.手术疗法
在直接喉镜或间接喉镜下用喉钳咬除肿瘤。对于范围较广或侵犯黏膜下层的多发肿瘤,或超过青春期多次多发的病例,可行喉裂开术。术前或术后酌情行气管切开术。切除肿瘤后,可用鸦胆子油局部涂布。手术时常难以准确判断肿瘤的范围,Yoshpe(1993)报告用0.5%~5%的醋酸溶液浸湿卷棉子头端,涂布于疑为乳头状瘤处,乳头状瘤与正常黏膜界限分明,有乳头状瘤处变为白色,正常黏膜色泽无改变,有助于彻底切除肿瘤,提高疗效。
2.免疫疗法
3.物理疗法
(1)激光治疗
Steinberg(1971)首次应用CO2激光治疗喉乳头状瘤以来,现已广泛应用。将激光束通过显微喉镜破坏肿瘤,其优点是准确,无出血,视野清楚,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缓解期长,气管切开率低,是目前治疗喉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激光治疗亦有并发症:最常见者为前联合蹼样粘连。偶见后联合粘连或持续性的声带水肿。
(2)冷冻法,超声法,电烧灼法等
因破坏组织深,水肿反应重,常需行气管切开术,现已逐渐弃用。
乳头状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对儿童还可损害喉软骨,影响喉的发育,并可促进肿瘤恶变,现已不主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