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喉的运动神经麻痹
喉的运动神经麻痹
作者
钟乃川
概述

正常时,通过喉运动神经的支配,喉肌发生相应的收缩,声带可处于各种适应喉生理功能需要的位置。当喉的运动神经发生麻痹时(喉麻痹),声带将发生变位,使其运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正常喉肌发生运动及喉麻痹时的常见声带位置见图1。

图1 声带在生理状态下及麻痹状态下的各种位置

1.深外展位

为一生理性(深吸气)声带位置。喉麻痹时声带处此位置者极罕见。

2.轻外展位

生理性者见于平静呼吸时,病理性者可见于喉的功能性麻痹(癔病性失声症)。

3.中间位

喉的内收肌,外展肌及环甲肌均麻痹时,声带始呈中间位。

4.旁正中位

生理性者见于作强耳语时,病理性者见于内收肌及外展肌均发生麻痹之时。因喉上神经支配的环甲肌未受累,故使声带从中间位轻度内收而呈旁正中位。

5.中线位

两侧声带并拢。生理性者可见于发音之时;病理性者见于外展肌麻痹时,但外展肌麻痹时,声门裂完全闭合无隙可通的可能性甚小。一般常表现为声门裂隙位。即两侧声带几乎彼此相触,但留有窄隙。因该外展肌(环杓后肌)已麻痹,杓状软骨因失去被向后牵拉的力量而向前倾倒之故。

病因学

按病变部位分中枢性、周围性两种,周围性多见,二者之比约为10∶1。由于左侧迷走神经与喉返神经行程较长,故左侧发病率较右侧约高一倍。

1.中枢性

因喉肌接受两侧皮质支配,故皮质病变是对称的,或是巨大病变累及两侧喉的皮质运动中枢,方能引起喉麻痹,此种情况极为罕见。喉的运动神经核在延髓的疑核。某些中脑运动神经核(网状核),纹状体及锥体外系也可影响喉肌的功能。故发生于上述诸处的颅内病变,如脑动脉血栓形成、脑肿瘤、延髓空洞症、脊髓灰质炎、流脑、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萎缩性肌僵直、遗传性运动失调、脑溢血、癫痫、震颤性麻痹、小舞蹈病及脑软化等,均可成为喉麻痹的病因。

2.周围性

迷走神经核以下的病变皆属之,尤多见于颈静脉孔以下,喉返神经分出处以上累及迷走神经的病变,以及累及喉返神经的病变。

(1)外伤

甲状腺手术,尤其是再次手术,引起喉返神经损伤者最多见。其他颈部创伤,如枪弹伤、切割伤等引起者较少见。

(2)机械性压迫或牵拉

如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大、主动脉瘤、肺尖疾病、左心室扩大、胸腺压迫和纵隔疾患等。我科曾见1例因胃切除术的牵拉而引起喉返神经麻痹的病例,最后自愈。

(3)肿瘤

如食管癌(有时在出现吞咽障碍前,先有一侧声带麻痹或声带运动障碍,应予注意)。纵隔、咽旁隙及鼻咽顶部的肿瘤,尤以前两者较多见。

(4)周围神经炎

如白喉、流感、急性风湿病、带状疱疹、伤寒、麻疹、猩红热等均可引起喉的运动神经炎。金属及化学药品(如铅、砷、可卡因、奎宁、抗毒素血清等),有时也可引起中毒性神经炎或延髓中枢损害。

(5)原因不明

喉麻痹约有1/3病因不易查出,有人认为其中多数或与病毒感染有关。

3.喉病性

为喉肌病变所致,如重症肌无力、伤寒、破伤风、结核等。环杓关节炎也可引起喉的运动性障碍。

4.功能性

为精神因素引起的喉肌运动失常,如功能性喉痉挛,功能性内收肌麻痹(癔症性失声症)等。

分型及临床表现

由于神经受损程度不同,可出现4型麻痹,各型的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1.喉返神经不完全麻痹(incomplet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ralysis)

 喉返神经主要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各喉内肌。喉返神经发生器质性麻痹时,其支配外展肌的神经纤维受累较早,支配内收肌的神经纤维受累较晚。或仅支配外展肌的神经纤维受累。

单侧喉返神经不完全麻痹者症状不显著,常在体检中发现。曾有短时期的声嘶,随即恢复。除在剧烈运动时可出现气促外,常无呼吸困难。间接喉镜检查,在吸气时,患侧声带不能外展,而健侧声带外展正常。发声时声门仍能闭合。

双侧喉返神经不完全麻痹,因两侧声带均不能外展,可引起喉阻塞,严重者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窒息。间接喉镜检查见两侧声带接近中线位,其间仅留小裂缝。发声时,声门仍可闭合。

2.喉返神经完全麻痹(complet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ralysis)

单侧性者发声嘶哑,易疲劳,说话和咳嗽有漏气感。后期有代偿作用,发音好转。间接喉镜检查,因患侧外展及内收肌的功能完全丧失,患侧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即介于中间位与中线位之间。初期发声时,健侧声带闭合到中线位,两声带间有较大裂隙,后期出现代偿,健侧声带内收超越中线向患侧靠拢(图2),发声好转。呼吸时,因健侧声带正常,故无呼吸困难。

两侧喉返神经完全麻痹时,发音嘶哑无力,音色单调,说话费力,犹如耳语声,不能持久;常感觉气促,但无呼吸困难;因声门失去正常的保护性反射,不能关闭,易引起误呛,气管内常积有分泌物,且排痰困难,呼吸有喘鸣声。间接喉镜检查,双侧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边缘松弛,不能闭合,也不能外展。

图2 间接喉镜检查所见之各型声带麻痹

(1)正常喉部 (2)两侧内收肌瘫痪 (3)单侧外展肌瘫痪 (4)两侧外展肌瘫痪 (5)单侧喉返神经瘫痪 (6)双侧喉返神经瘫痪(7)单侧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瘫痪 (8)两侧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瘫痪

3.喉上神经麻痹

喉上神经外支为运动神经,支配环甲肌;内支为感觉神经。单独出现喉上神经麻痹者少见,而外支单独麻痹者更为少见。

喉上神经麻痹后声带张力丧失,不能发高声,声音粗而弱。单侧者,对侧喉黏膜的感觉仍存在。两侧者因喉黏膜感觉完全丧失,饮食、唾液误呛入下呼吸道,可发生吸入性肺炎。

一侧喉上神经外支麻痹者,发声时健侧环甲肌收缩,将甲状软骨向健侧扭转,环状软骨的健侧一半向上提起,声门裂呈斜位,声带前联合向健侧偏移,杓状软骨间切迹向患侧偏移,健侧声带高于患侧。吸气时,患侧声带被吸向健侧平面之下,呼气时则被吹向健侧平面之上。两侧喉上神经麻痹,则声带失其纵向张力,由于甲杓肌的作用,声带出现皱纹。如以手指置于环甲膜上触诊,在发声时患侧环甲肌失去收缩或牵引感。

4.混合性喉神经麻痹

系指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全部麻痹。单侧性者常见于颈部外伤,手术损伤。因对侧声带发生代偿运动而发声尚好 (图3),两侧麻痹者由于不能形成室带发声,发声功能全失,只能借口、咽与腭共鸣腔构语。因喉上神经内支受累,故喉黏膜的感觉消失,咳嗽功能减退,致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易并发肺部炎症。

图3 直接喉镜象示左侧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联合麻痹

(1)吸气时 (2)发声时

治疗

1.喉上神经麻痹的治疗

若是由颈部肿瘤压迫所致,切除肿瘤,即可治疗。若是由末梢神经炎所致,可给予大量维生素B1口服或注射,或应用丙硫硫胺(新维生素B1)20mg,每日肌肉注射1次,加兰他敏2.5~10mg每日肌肉注射1次,连续两周为一疗程。对保守治疗无效者,以及外伤所致的喉上神经麻痹,需行手术治疗。

甲状舌骨肌环甲肌缝合术(卜国铉,1962年设计):将甲状舌骨肌与环甲肌直接缝合,可缩短环甲间距,恢复声带紧张性和发声功能。

手术步骤: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沿环甲膜平面作横切口,长约8cm,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剥离浅筋膜,将两侧胸骨舌骨肌向两旁拉开,显露患侧甲状舌骨肌和环甲肌。游离甲状舌骨肌,在其下端附着以上1cm处,用肠线作两个褥式缝线,向下与环甲肌全层及环状软骨膜相缝合(图4)。打结时,由助手将患侧环状软骨弓向上推移,缩短环甲间距,至患者发声音调满意时打结固定。术后鼻饲3日。

图4 甲状舌骨肌环甲肌缝合术

2.喉返神经麻痹的治疗

单侧喉返神经麻痹者,如发声和呼吸功能尚好,可加强语言训练及药物治疗、理疗等。若经久未愈,声带代偿不良者,可在患侧行声带内收手术,缩小声门裂隙,改善发声效果。

双侧喉返神经完全麻痹,若无呼吸困难并且发声尚可者,可不作特殊治疗;如无呼吸困难,但发声甚差者,可作一侧声带内收手术。

双侧喉返神经不全麻痹者,常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生窒息;发病缓慢者,虽不会发生突然窒息,但多因呼吸困难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治疗应首先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很多,手术效果各家报道不一,但总的原则是:对发声与呼吸兼顾,恢复喉的正常功能。

声带外移固定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神经肌蒂移植术

神经肌蒂移植术(neuro-muscular-pedical grafting)系将自体神经肌蒂移植于麻痹的喉内肌,以恢复喉肌之功能。Tucker(1976)首先将此术用于临床,治疗双侧喉外展肌麻痹导致喉阻塞的患者,继之又成功地用于治疗单侧喉返神经麻痹引起发声障碍的患者。此手术的优点有:①有助于恢复喉功能,若成功,不仅改善呼吸,而且不加重损害发声功能;②不需吻合神经,可避免发生神经逆行性退化,神经运动单元减少,形成神经瘤,生长的神经纤维迷失方向等现象;③神经肌蒂与受植肌床愈合迅速,恢复功能的时间短,而且神经干不会从肌床上滑落;④有选择地移植于受累的麻痹喉肌群,避免发生神经吻合中的外展与内收神经纤维交错及功能失调;⑤不妨碍麻痹神经的自发恢复潜力;⑥手术操作较易。

近来研究表明:神经肌蒂移植术的原理并非是保留完整的运动终板,而是通过切断的神经末梢发芽而长入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中,形成新的运动终板,进而恢复功能。

Tucker(1989)报告了用神经肌蒂移植术治疗214例双侧声带麻痹的疗效。术后6个月内顺利拔管的180例(89%),并能耐受足够的运动量。术后2~5年内180例初期成功者中,31例再度出现呼吸困难,需进一步处理。其中16例为环杓关节固定或强直。远期疗效为74%。

1.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喉外展肌麻痹,声门裂狭小,有呼吸困难不能维持日常活动者 (神经肌蒂移植于环杓后肌上)。

(2)喉返及喉上神经联合麻痹,发声时声门裂大于3~4mm,出现气息声,或吞咽时有不同程度的误吸者,观察、保守治疗半年喉功能未恢复或对侧声带代偿,可考虑手术。(神经肌蒂移植于环杓侧肌上)。

2.禁忌证

(1)因双侧环杓关节僵直而引起的双侧声带固定。

(2)由于外伤或瘢痕致双侧舌下神经袢至各带状肌所需的神经支丧失。

(3)伴有其他未经治疗的气道阻塞。

(4)患者体质弱,不能耐受手术。

3.术前准备

(1)了解杓状软骨是否固定,观察声带有无被动运动。如杓状软骨固定,可行声带外移固定术。

(2)颈前备皮。

4.麻醉与体位

麻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同喉外径路声带外移固定术。

5.手术步骤

(1)切口:同喉外径路声带外移固定术。

(2)制备神经肌蒂(图12):分离皮下组织、颈阔肌、游离胸锁乳突肌前缘并向后牵引,在颈静脉外侧面仔细解剖舌下神经袢至肩胛舌骨肌前腹的分支,辨认方法有二:①舌下神经袢于颈静脉表面的筋膜穿过,分离筋膜,追踪至远端肩胛舌骨肌的分支;②翻起肩胛舌骨肌前腹的后缘,自肌肉处向后外追踪神经。注意勿损伤与其伴行的小动脉分支。用神经测定器刺激舌下神经袢分支,可见肩胛舌骨肌收缩。用5-0丝线缝于神经进入肌肉处的两侧,用以牵引肌肉,切取包括神经末梢在内的不大于2~3mm2的肌块,并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

图12 制备神经肌蒂

(3)暴露环杓后肌(图13):用拉钩牵引甲状软骨翼后缘,使喉转向对侧。钝性分离咽下缩肌,仔细剖露环杓后肌纤维,该肌纤维从内下向外上行走,与咽下缩肌纤维走向成直角。

图13 暴露环杓后肌并在其上作一切口

(4)植入神经肌蒂(图14):在环杓后肌上切一个长约3~5mm的切口,切开肌纤维。彻底止血,然后将已准备好的神经肌蒂置入切口内,缝合4~6针。

(5)如暴露环杓侧肌,则于甲状软骨板后下部游离出一个基部向后的软骨膜,切除部分软骨板,保留后下方软骨缘,勿损伤里面软骨膜。然后将此软骨膜切开,暴露甲杓肌外侧之肌纤维及环杓侧肌,切开肌纤维,植入神经肌蒂,其外之软骨膜缝回原处(图15~18)。

(6)缝合:喉体复位,置引流条,逐层缝合伤口。

图14 植入神经肌蒂于环杓后肌内

图15 暴露环杓侧肌:于甲状软骨板后下部游离基底向后的软骨膜

图16 暴露环杓侧肌:切除部分软骨板(甲状软骨板后下部开窗)

1.环杓侧肌 2.切除的甲状软骨板 3.神经肌蒂

图17 将神经肌蒂植入环杓侧肌内

图18 甲状软骨膜复位缝合

6.术中注意要点

(1)舌下神经袢分支在分散为终板前,常在肌纤维间穿行若干毫米,所以应将神经向肌纤维内作适当分离,使切取之肌块真正在神经进入处。

(2)如舌下神经袢-肩胛舌骨肌蒂不能应用,可采用舌下神经袢-胸骨甲状肌蒂。亦可利用对侧神经肌蒂通过颈前带状肌下的隧道转移至患侧。

(3)肌蒂不宜过大,以免瘢痕形成,阻碍肌蒂中的神经长入失神经的肌纤维中。

(4)移植神经肌蒂时,要注意肌蒂肌束应与肌床肌纤维长轴相一致,并防止肌床与肌蒂间积血,以免继发瘢痕组织,妨碍神经末梢发芽长入。

(5)如术中发现环杓后肌已萎缩或纤维化,则应改行杓状软骨切除,声带外移固定术。

7.术后处理

(1)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条。

(2)一般术后6~8周呼吸功能恢复。堵管无呼吸困难者可拔管。术后3~4个月仍无功能恢复迹象,应视为手术失败。失败者可行对侧手术或杓状软骨切除声带外移固定术。

(3)术后酌情应用抗生素7~10天。

杓状软骨激光切除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呼吸困难 下一篇:喉肌肌病性麻痹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