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舌骨综合征
舌骨综合征
概述

舌骨综合征 (hyoid syndrome,hyoid bone syndrome)系指患者感到吞咽时一侧颈部疼痛,可放射到耳部、面部和下颌等处,亦可于咽部有疼痛感或其他不适感,并于舌骨大角区域有明显触痛;1954年,Brown首先报告此综合征。Steinmann(1968)亦报道一组症状与茎突综合征相类似,但无茎突过长的病例,并于舌骨大角尖部有触痛。Shenoi(1972)报告15例颈侧疼痛、伴有舌骨小角处触痛,均无茎突过长,但少数病例有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特称此为茎突舌骨综合征 (stylohyoid syndrome)。但后来大多数的文献仍将二者分开,即茎突过长者称茎突综合征或茎突过长症,而以舌骨区域疼痛和触痛为主者称舌骨综合征 (Kopstein,1975;Ernest和Salter,1991;Robinson等,1994;Kunachak,1995;Nir等,1998;Boyadjian等,2001)。

Hefer与Hirshowitz(2005)报告1例 (即Hirshowitz)典型的舌骨综合征:左侧咽痛吞咽时加重,疼痛放射到左耳,左侧颈部触痛已8天。基于左颈部舌骨大角处有局限性触痛而无咽喉充血等其他发现,遂诊断为舌骨综合征。采用口服和局部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治疗10天,全部症状完全解除。

国内薛兴尧 (1958)报道“一侧甲状软骨上角缺乏并与舌骨大角构成假关节”1例,谭慎微等 (1990)、周冬琴等 (1995)及殷朝兴等 (1997)各报道“舌骨综合征”18例、45例和32例。

近年来国内相继报道舌骨综合征者仍不少,如王辉萼 (1998),陈灵昌等 (1998),徐心田 (2000),李成君 (2000),朱德民 (2002),窦前 (2002),刘定荣等(2004)都有报道,病例资料较多。

从国内外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可以看出,舌骨综合征仍然为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和重视。

舌骨综合征的发病年龄从20余岁到70余岁,但以中年人为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左侧和右侧的发生率相近,两侧同时发病者极少。

病因学

综合各家意见,本征的病因有:

1.附着于舌骨诸肌的肌腱或二腹肌中间腱的退行性变 在颈部,舌骨是极其活动的结构,当呼吸、发音和吞咽时,舌骨均在活动。肌腱纤维的变性或退行性变可能就是舌骨过度活动所致。在下颌张开过程中,二腹肌的前腹和后腹是同步收缩的,但在吞咽时前后二腹的纤维可发生不同步的活动 (Widmalm等,1988)。舌骨是以二腹肌的中间腱为支点而活动的,中间腱承受着颇大的机械张力 (Steinmann,1968),因而较易发生变性。Ernest等 (1991)报道1例具有本征典型症状并经舌骨大角切除的患者,发现其咽中缩肌起自于舌骨大角处的肌腱纤维有组织学变性的病理改变。Shenoi(1972)报告的15例中有4例即因一阵咳嗽导致急剧症状的出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咳嗽时强烈用力而致变性纤维断裂之故。

2.二腹肌中间腱的腱鞘炎或滑液囊炎,以及附着于舌骨并具有滑液鞘的其他肌腱的腱鞘炎或滑液囊炎 可能为舌骨周围邻近组织的炎症或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亦可为肌腱的过度使用所致。

3.舌骨大角处骨质过分增生或钙化,或形成假性赘生物或假关节,产生机械性的压迫或刺激。

4.舌骨结构发育异常 Boyadjian(2001)报告1例由于第2鳃裂发育异常引起的舌骨综合征,导致吞咽困难。影像学检查显示该患者舌骨小角过长并向内弯曲,从而持续影响口咽侧壁所致。

5.部分患者的病因尚难确定。

舌骨的解剖、发育概况及有关诸肌

舌骨 (Os hyoideum)居于下颌骨的后下方,借茎突舌骨韧带与颞骨的茎突相连,为口腔底部及颈部一部分肌肉的附着处,不与头颅直接连接。整个舌骨呈马蹄形,分为体和大角、小角各1对 (图3-8-6)。舌骨体为舌骨中部一横置的长方形骨板,前面隆凸、面向前上,有舌骨上、下肌群附着;后面凹陷而光滑,面向后下。舌骨大角左右各一,从体的两侧伸向后上方,与体结合处初为软骨性,以后成为骨性结合;大角根部肥厚,中部扁薄,末端成结节状。小角左右成对,是体与大角结合处向上方伸出的圆锥状突起。

图3-8-6 舌骨前面观

舌骨小角和舌骨体的上部来源于第2鳃弓,舌骨体的下部和大角则来自第3鳃弓。舌骨是由软骨骨化而形成的。舌骨大角的骨化是在胚胎末期开始的,其尖端的软骨直到中年后才完成骨化。舌骨体的骨化开始于出生前后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舌骨小角的骨化变异较大。

附着于舌骨的肌肉较多,如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咽中缩肌等。其中,二腹肌的关系尤为密切。

二腹肌有前、后二腹,后腹起自乳突切迹,斜向前下;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斜向后下。前后二腹在舌骨大角上方会合于中间腱;中间腱借纤维环连接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结合处 (图3-8-7),有时还衬以滑液鞘。二腹肌的作用:舌骨固定时,将下颌骨向下拉;下颌骨固定时,将舌骨向上提。二腹肌前腹由三叉神经的运动支 (下颌舌骨神经)和感觉支支配;其后腹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的二腹肌支,支配肌肉本体感受者为三叉神经的分支 (Pearson,1949);供给 (中间腱的)纤维环、滑液鞘和邻近舌骨膜的感觉神经可能是来自第3鳃弓的舌咽神经 (Howard,1987)。

图3-8-7 二腹肌及其中间腱

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检查

检查要点是确定颈部触痛部位,排除其他有关病变。

1.触诊

(1)颈部触诊:

检查者先用一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置于患者舌骨两侧的大角处,并将舌骨向左右来回活动,即可诱发出患侧的疼痛感觉。然后用一侧手指将舌骨推向患侧并使之固定,用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触诊患侧舌骨大角处及其尖部,即可发现明显触痛点,是时患者常诉说该处即为病痛之所在。向左右两侧滑动舌骨时,还可了解与颈椎有无碰擦。消瘦颈长者触诊较易,肥胖颈短者触诊较难。

Robinson等 (1994)报道:明确的触痛点似乎位于舌骨大角中部,而有些患者难以确定是在舌骨小角还是大角尖部。

(2)咽部指诊:

无论扁桃体切除与否,在扁桃体窝范围内均未能触及坚硬的骨刺状物,排除茎突过长的可能性。

2.影像学检查

(1)舌骨X线拍片:

投影位置十分重要。①颈侧位片:头向患侧偏15°,健侧舌骨大角的投影在上方,患侧舌骨大角的投影在下方;②颈正位片:头向后仰,使颏部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尽量垂直于台面。从X线片上可确定患侧舌骨大角是否增厚或过长,以及有无赘生物等。因腱鞘炎和滑囊炎引发症状者,患侧舌骨大角等部位可无明显改变。必要时,亦可作CT扫描,显示更为清晰。

(2)颈部或食管等有关部位或结构的影像学检查:

如茎突X线片、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的正侧位X线片或CT扫描,以进一步明确有无茎突过长、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颈椎关节强硬性骨肥厚 (颈椎前外侧骨肥厚,Forestier disease)等病变。必要时还可作食管吞钡检查或行荧光电影照相术,以排除食管病变或环咽肌痉挛等吞咽功能障碍。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采用类固醇制剂与局部麻醉剂制成混合液,于舌骨大角痛点处注射治疗

常用药物如:①乙酸甲基泼尼松龙 (methylprednisolone acetate)40mg/ml加1%利多卡因1ml的混合液。②氢化泼尼松 (pridnisolone)混悬液5ml/瓶 (含氢化泼尼松醋酸酯125mg)加等量1%普鲁卡因 (或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③去炎松-A(曲安奈德,Kenacort-A)10~20mg加1%~2%利多卡因1ml的混合液。

注射前,先将对侧舌骨大角推向患侧,使患侧舌骨大角及周围组织固定,找准触痛点,局部皮肤消毒,将上述①或②或③混合液抽取1ml注射于舌骨大角的触痛部位。注意防止将药液注入血管内或溢出到真皮内,后者可致局部皮肤功能减退和褪色。

一般注射1次后症状即可解除,部分患者须注射2~3次,每次间隔7~10天。

作用机制可能是:泼尼松龙或去炎松-A等局部注射,可抑制该部位的非感染性炎症,促进损伤愈合;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浸润,可中断或阻止该部位的不良刺激,代以良性刺激,提高神经、肌肉活性,有利于病变组织恢复。

2.手术切除患侧舌骨大角或相关赘生物

 经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效果欠佳者,应行手术治疗。

手术要点如下:①体位: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后仰并稍向健侧偏斜;②由助手将舌骨推向患侧并固定,在患侧舌骨大角高度作水平切口,分离附着于大角处的软组织;③分离舌骨大角或其相关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时,注意勿向舌骨后方的深层进入,以免损伤咽壁黏膜,引发咽瘘;并严防伤及颈部大血管和喉上神经与舌下神经;④必须充分暴露舌骨大角并确认后,再切开骨膜,分离出骨质,将舌骨大角或相关赘生物予以切除;遗留的舌骨断端必须削剪光滑,以免损伤周围组织,引起刺激症状。

3.物理治疗

 于患侧颈部舌骨大角区域应用红外线、超短波或氦-氖激光等进行治疗。或服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药物,以缓解症状。

4.药物治疗

 应用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奈普生 (消炎灵)或吡罗昔康 (炎痛喜康)等口服,以消退或缓解症状。

作者
钟乃川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茎突综合征 下一篇:咽异感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