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嗅黏膜感受器或颅内嗅神经系统的病变都可引起嗅觉障碍。很多文献将其分开叙述,但有些致病原因可同时作用于上述两部分或难以区分,故本文为简便起见将其合为一处介绍之。
1.萎缩性鼻炎
鼻黏膜萎缩干燥,逐渐向上蔓延至嗅黏膜,可致嗅觉减退与丧失。在这类病例中,嗅觉丧失的发病率较高,但并非所有的萎缩性鼻炎患者都有嗅觉障碍,实际上嗅觉正常者仍占多数。
2.外伤
头颅外伤患者中约有5%~10%发生嗅觉障碍,儿童为1%。虽然鼻和脑的外伤并不一定总伴有嗅觉障碍,但严重的外伤却是引起嗅觉丧失的常见原因,有时甚至较轻的外伤也可引起嗅觉丧失,这与它们损伤的部位有关。前额部的外伤最为普遍,外伤通常是由于直接损伤了嗅区黏膜;或者额骨骨折,使通过筛骨筛板的嗅神经断裂,此时常伴有脑脊液鼻漏。枕部撞击伤引起的嗅觉丧失也较常见。外伤所致的水肿和血凝块还可压迫嗅球和嗅神经通道。
医源性损伤是外伤中较特殊的一种,如鼻整形术,前颅底手术等可损伤嗅束和嗅丝;垂体瘤切除术,额叶切除,颞叶切除等可损伤嗅中枢;鼻窦手术、动脉造影等可损伤嗅黏膜。
损伤后的嗅觉如有可能恢复,通常会在伤后几周内恢复;若是患者仅表现为单侧嗅觉损害,因为患者很少主诉嗅觉障碍,诊断将变得十分困难。如果过了3个月之后患者仍诉有嗅觉障碍,则往往是完全性嗅觉丧失而不仅仅是减退,这意味着嗅觉的丧失是不可逆的。少数人可出现嗅觉倒错,这些嗅觉被严重地颠倒了,有时是自发的,而且产生的这些嗅觉往往是不愉快的,诊断通常容易把它们归因于抑郁症等。
3.肿瘤
鼻腔及其周围的肿瘤可以直接压迫嗅神经或嗅觉通道引起嗅阈提高,但似乎不延长嗅觉疲劳时间。来自于颅骨骨板或鼻窦的骨瘤生长缓慢,可以首先表现为一侧的嗅觉丧失。来自嗅沟的脑膜瘤和起源于嗅神经上皮的嗅神经母细胞瘤在其早期唯一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就是一侧的嗅觉丧失。
发生于幕上或颅内的肿瘤,不仅该侧的嗅阈提高,嗅疲劳时间也可延长。当肿瘤压迫一侧嗅神经时,患侧的嗅识别阈较健侧高;若两侧嗅神经受累,则两侧嗅识别阈均提高,严重侧更高。额叶的肿瘤除有嗅觉障碍外,更容易表现出视觉障碍、头痛和智力下降等其他症状。垂体瘤未超出蝶鞍时,嗅阈正常;待肿瘤扩大至鞍上时,则嗅阈提高。视神经周围的肿瘤可同时表现出嗅觉障碍和视觉障碍。颞叶肿瘤所致的嗅觉障碍常表现为典型的幻嗅,出现幻嗅时,通常还意味着会有癫痫的发作。
对于肿瘤引起的嗅觉障碍,用Elsberg嗅觉检查法对病变的定位有一定的帮助,CT、MRI等现代诊断技术则更容易发现肿瘤的部位。
4.病毒和细菌感染
如流感和急性病毒性鼻炎、细菌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牙和牙龈感染、扁桃体炎,真菌、螺旋体、微丝蚴感染等。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鼻炎由于鼻腔阻塞而引起嗅觉减退,这在鼻塞解除后大多可恢复正常,但有人观察到有些患者的嗅觉未像大多数人那样恢复正常,对这类患者的嗅区黏膜活检发现其嗅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受到损害,有时完全被呼吸上皮所代替,且损伤的程度与嗅觉能力丧失的程度平行。组织学研究还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累及的理论,可能是病毒或毒性产物影响到了嗅中枢,通常这类嗅觉障碍很难恢复。
5.老年性嗅觉障碍
Chalk(1957)曾报道发生车祸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嗅觉下降、不能闻到汽油的气味所致。Minchchiffe(1962)也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感觉包括嗅觉在内的敏感性都有所下降。Van Toller(1985)用10种气味纯正、单一的嗅素检查老年人的嗅觉功能,发现他们的嗅觉感受阈和辨别阈均明显提高。通常在50~80岁的人中,约有1/4的人嗅觉减退,80岁以上者半数有嗅觉减退。
老年人嗅觉减退的机制尚在研究之中,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萎缩之故。一些病理检查资料显示了老年人嗅觉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如嗅上皮的嗅细胞和支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呈带状的细胞核排列消失;嗅球的神经原和神经纤维等中度消失;神经胶质成分增多;嗅中枢海马部和嗅叶的脑组织疏松变化、神经细胞退变和血管壁硬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的退变等。嗅丝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还发现,至少有两种与痴呆有关的疾病伴有旱期嗅觉能力下降:Alzheme病,Parkinson病,Alzheme病患者许多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斑在整个嗅球和嗅中枢通路中被发现,而在脑的其他区域很少发生。
6.药物和化学物质
鼻内如经常滴用或涂擦含有石炭酸、锌、明矾、硝酸或其他收敛剂药液,可使鼻黏膜干燥而引起嗅觉减退。抗甲状腺药物如他巴唑、硫尿嘧啶亦可诱发嗅觉减退或丧失。四环素、链霉素、林可霉素、青霉胺加硫酸锌及灰黄霉素偶有影响嗅觉的报告。
Kittel(1970)发现吸烟者的嗅阈较不吸烟者要高3倍,吸烟者的嗅疲劳时间仅为不吸烟者的一半,且吸烟者难以辨别大多数食物的香气而影响食欲、胃液分泌和消化功能。
受污染的空气和环境也经常引起嗅觉障碍。其中铅、汞、二硫化碳、甲醛、硫酸、油漆溶剂等均是常见的污染物,它们或损害嗅觉末梢感受器、或损伤嗅神经,甚至引起嗅中枢大脑皮层的损害而造成嗅功能障碍。
7.放射治疗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鼻咽癌及垂体瘤经过放疗后很多人出现嗅觉减退,但大多数在3~6个月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些患者放疗期间嗅觉可无改变,但放疗后数月嗅阈逐渐提高,经1年后仍有半数有高度嗅觉障碍,提示嗅神经及嗅上皮有迟发性损害;这可能是营养神经的小血管受损、血液循环不良致微血栓形成和周围组织纤维、瘢痕化所致。同时放疗也严重损伤嗅上皮的基底细胞和引起不可逆的呼吸上皮化生。此外,照射野边缘的嗅球也可能受到损害。如果嗅黏膜不在照射野之内,就不会有明显的嗅觉减退。
8.营养不良及代谢紊乱
维生素A、B6、B12缺乏,微量元素Zn、Cu缺乏,蛋白营养不良,全胃肠外营养,囊性纤维变性,血α‐脂蛋白缺乏,慢性肾衰,肝硬化,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Addison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Gushing病,糖尿病,闭经,促性腺激素过多性腺功能减退,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全垂体功能减退,巨人症,脑性肥胖症等,也可能是嗅觉障碍的原因。
9.其他
还有一些先天性嗅觉障碍和原因不明的嗅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