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leeding polyp in maxillary sinus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bleeding polyp in maxillary sinus)是慢性上颌窦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命名尚不统一。目前倾向于认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血管瘤,而与息肉和炎症有密切关系,即是以出血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鼻腔、鼻窦慢性炎症。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鼻腔、鼻窦慢性炎症
鼻腔、鼻窦炎症可引起窦口堵塞、窦内黏膜水肿及黏膜发生息肉样变,继之息肉血管增生、扩张破裂出血、坏死,同时肿块增大、窦腔扩大、骨质破坏吸收等。
2.上颌窦息肉
上颌窦息肉蒂部发生扭转使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息肉损伤和血管破裂出血。也可因息肉堵塞上颌窦自然开口,窦腔内炎症持续致窦内压增高,息肉遭挤压而出血坏死,窦壁因息肉压迫而吸收破坏。
3.外伤
外伤后窦内黏膜血管受损出血,并可积聚形成血肿。血肿逐渐增大、机化,有时压迫窦口妨碍鼻窦引流;有时压迫窦腔黏膜造成黏膜水肿,进而形成息肉。逐渐增大的肿块可压迫骨壁致骨质吸收。
4.鼻腔出血或鼻部手术后填塞
鼻腔填塞后,出血可进入窦腔,血液在窦腔内形成血肿,血肿机化后形成假瘤,压迫自然窦口,致使鼻窦引流受阻,造成黏膜水肿、息肉形成。刘春青等(2002)曾报道2例鼻部手术后发生本病。
5.上颌窦内良性肿瘤
如海绵状血管瘤,经过放射治疗后可使其坏死,继之炎性浸润,机化甚至可转化为息肉而导致本病。某些肿瘤中心因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也可致本病。
窦腔内充满息肉伴坏死物,外观一般呈暗红色,表面常有渗血、质脆,触之易出血,组织学上常表现为以血管增生坏死为主的血管性息肉,部分为水肿型、腺体型或纤维型,间质内有较多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局部有坏死组织及陈旧性血块,但缺乏血管瘤的典型表现。
手术是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1.鼻内镜手术
若病变相对局限,鼻内镜手术为首选。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鼻腔、鼻窦肿瘤的切除日趋微创化,韩德民等报道其手术效果与传统手术无统计学差异。若诊断明确,可选择鼻内镜手术;若为鉴别诊断,可在鼻内镜下取活检的同时,肉眼观判断为本病即可进一步完成手术。
2.Caldwell-Luc术
病变局限于上颌窦、眶下及鼻腔范围可行此术式。目前逐渐被鼻内镜手术所取代。
3.面正中揭翻术
病变已波及筛窦、蝶窦、颅底或眶内者可选择此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