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nasal polyp
鼻息肉(nasal polyp)为鼻部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上颌窦、中鼻道、中鼻甲及筛泡等处。后鼻孔息肉(choanal polyp)多来自上颌窦,经上颌窦自然开口而坠入后鼻孔。
学说甚多,但多数学者趋向于
1.变态反应
马瑞琴等通过鼻息肉匀浆上清液免疫学指标的测定及鼻息肉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认为其与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并发现鼻息肉匀浆上清液中IgE及IC(免疫复合物)含量均高于同一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且发现IC在鼻息肉微血管基底板沉积。国外Drakee Lee(1984)亦报道息肉液中IgE水平高于血清。小川及Small亦分别发现息肉液体中有高水平IgE免疫复合物。
2.慢性炎症
鼻黏膜长期慢性炎症或鼻窦脓性分泌物的经常刺激,鼻黏膜充血、肿胀、静脉淤血、渗出增加,加之细菌毒素的作用,也促使小血管渗出增加及黏膜水肿加重,久之发生息肉样变。另外,某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不动纤毛综合征”(immotile cilia syndrome)及“囊性纤维性变”(cystic fibrosis),由于纤毛及黏膜功能障碍,导致黏膜反复感染而产生鼻窦炎和鼻息肉。
光镜下息肉组织呈肥厚及极度水肿现象,其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表面为复层柱状上皮覆盖,常无纤毛。无神经支配,仅有少许血管分布。
1.鼻腔内可见1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小者需仔细收缩鼻腔黏膜,后方可看见),状如新鲜荔枝肉,触之甚软,且可移动,不易出血,亦无触痛。来自中鼻甲息肉样变者,则与中鼻甲不可分离,且略硬,色稍红。
2.后鼻孔息肉需作鼻咽镜检查,常在一侧后鼻孔发现上述典型病变,多为单个。仔细收缩鼻腔后亦有时在中鼻道可见其细长、光滑、呈灰白色的蒂部。
3.病史较长的双侧鼻息肉、过多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即两侧鼻背变宽、膨大,因形似蛙腹而称之为“蛙鼻”。此时两侧前鼻孔多可见到息肉。
鼻内镜下手术切除,同时治疗鼻窦炎,并行免疫学及抗过敏治疗,以减少复发。对鼻中隔偏曲同期于以矫正。
传统的鼻息肉切除术:鼻息肉切除术(polypectomy)的术前准备同一般鼻腔手术。
(一)麻醉
用1%~2%丁卡因加1‰肾上腺素(3∶1)或1%麻黄碱生理盐水 (1∶1)棉片或纱条作鼻顶、鼻腔底、中鼻道、总鼻道及息肉根部麻醉。息肉过大或过多、棉片及纱条不易填入时,可使患者取仰卧垂头位,从前鼻孔滴入上述配好之麻醉剂,或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麻醉一部分,切除一部分,“步步深入”。
(二)操作方法
1.用钢丝圈套器尽量将息肉蒂部套住 (图2),收紧钢丝圈套后,再将圈套器旋转1~2周,自鼻腔向外拉出。亦可用鼻息肉钳将息肉组织分次钳出。

图2 用钢丝圈套器切除息肉及下鼻甲后端
2.用鼻息肉钳或筛窦钳将残留的息肉根部及息肉样变的黏膜钳取干净,如筛泡或其他筛房已破裂,则随之行鼻内筛窦切开术;如筛窦黏膜息肉样变或脓性分泌物较多,则同时可行鼻内筛窦切除术。
3.如遇中鼻甲息肉样变,则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4.单个后鼻孔息肉,其蒂多在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处。可用钢丝圈套器由患侧鼻腔伸入,直达鼻咽部,术者食指伸入鼻咽部,摸清息肉及钢丝后,将息肉送入钢丝圈套内(图3)并收紧钢丝圈套,从鼻腔内向外拉出;也可用鼻息肉钳或筛窦钳从患侧鼻腔伸入,挟紧息肉根部后拉出。如息肉过大,难以从鼻腔拉出时,息肉可坠入鼻咽→口咽,嘱患者从口腔吐出。

图3 后鼻孔息肉切除术
5.巨大后鼻孔息肉,除鼻腔表面麻醉外,需加口咽及鼻咽1%丁卡因喷雾麻醉。小儿需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用导尿管经患侧鼻腔伸入达鼻咽部至口咽后壁,将头端拉出口腔外。用一根长约40~50cm的钢丝,两端缚于导尿管的头端[图4(1)],然后将导尿管回抽并将钢丝的两端带出前鼻孔,钢丝则被弯成圈套,留于口腔中。
(2)食指将钢丝圈套推入鼻咽部,将钢丝两端穿入一细长金属管 (如喉吸引管)内并从金属管中拉出,用血管钳挟住其两端,作为一特制圈套器[图4(2)]。
(3)用扁桃体钳从口咽部挟住息肉,将金属管的头端伸进鼻腔,顶住息肉并收缩钢丝圈套,尽量将息肉根蒂部套进圈套内,然后绞断息肉蒂部,从口腔中取出息肉 [图4(3)]。

图4 后鼻孔巨大息肉切除术
(1)置入钢丝圈套 (2)装置圈套器 (3)切除息肉
(三)注意事项
1.作鼻息肉切除术时不可挟住骨质 (包括中鼻甲)强行拉扯,以免损伤筛骨纸板,伤及眼动脉、视神经或导致眶内感染。
2.后鼻孔息肉及后鼻孔巨大息肉切除后一般出血极少,甚至可不行填塞止血;否则,需行后鼻孔填塞或鼻咽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