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hinosinusitis
儿童鼻窦炎(rhinosinusitis,RS)是儿童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每年影响到15%~20%的儿童,我国儿童鼻窦炎性病变患病率在3~8岁高发,防治应以学龄儿童为重点。
鼻窦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通常继发于鼻炎,且常同时存在,因此1997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采用了“鼻-鼻窦炎”这一术语。
(一)感染
感染是鼻窦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儿童每年有6~8次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5%~13%的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性鼻窦感染。鼻旁窦是在儿童与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感染灶。多数病毒感染会累及鼻腔和鼻窦,但是细菌性感染往往不累及鼻腔。
(二)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因素在儿童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远远超过成人,可占22%~80%。变态反应造成的黏膜水肿是鼻窦炎发生的主要原因。黏膜水肿可以导致狭窄的窦口和引流通道迅速受阻、局部组织缺氧、纤毛活动减弱,为病原菌定植提供了基础环境,促进了黏膜炎症的恶性循环。
(三)全身因素
包括全身性伴随疾病和局部伴随性疾病两种,前者多见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纤毛不动综合征、囊性纤维化、HIV感染等,可导致鼻窦反复感染。后者多见于:①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细菌隐藏的聚集场所,也是引起鼻阻塞、鼻分泌物滞留、纤毛活动减低的主要原因;②下呼吸道感染;③胃食管反流因素。
(四)解剖因素
鼻窦在胎儿3~4个月时就形成筛窦和上颌窦,到5岁时蝶骨成形,额窦在7~8岁时候成形,到青春期才成熟。小儿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开口相对狭窄,鼻腔和鼻窦黏膜对炎症的反应程度比成人明显,炎症发生时容易造成通气与引流受阻。
目前尚未有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但由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儿童鼻窦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普遍。
儿童鼻窦炎一般分为三类:
1.急性鼻窦炎:症状持续存在8周内。
2.急性复发性鼻窦炎:症状持续存在不超过8周,每年发作3次以上。
3.慢性鼻窦炎:症状持续存在12周以上,或症状持续存在不少于10天,每年发作6次以上。
另一种分类法为:
1.急性鼻窦炎:症状持续存在小于4周。
2.亚急性鼻窦炎:症状持续存在1~3个月。
3.慢性鼻窦炎:症状持续存在大于3个月。
4.复发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每6个月大于等于3次,或者每年大于等于4次。
因小儿的鼻窦黏膜柔嫩,故当急性鼻窦炎时,黏膜易发生水肿及息肉样变,窦口迅速被阻塞,分泌物潴留而转为脓性。较之成人,感染较易向邻近组织侵犯。
患慢性隐蔽性(即症状不明显的)小儿鼻窦炎时,其鼻窦黏膜可表现为水肿型、滤泡型或肥厚型病变。纤维型病变一般不见于小儿。
1.急性鼻窦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足剂量、足疗程使用。
2.慢性鼻窦炎的抗菌治疗除了常规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外,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定型流感嗜血杆菌。同时需要积极综合治疗,包括鼻腔盐水冲洗、鼻窦负压置换、局部激光理疗等。
3.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有多种手术方式,包括腺样体切除术、上颌窦穿刺术、鼻内镜手术,以及最新的鼻窦球囊扩张术加药物支架植入术等。大多数患儿应首选腺样体切除术。术后持续性疗效不改善可考虑内镜下鼻窦手术。
1.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它与单纯的鼻窦炎和非感染性疾病(主要是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着许多的重叠。
2.儿童鼻窦炎往往有胃食管反流,细菌生物膜形成及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干扰,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成为难治性鼻窦炎。
3.CT扫描仍然是副鼻窦疾病的主要检查方式。用于鼻窦炎并发症的评估和手术指征的判定。评估研究表明,CBCT和低剂量CT的辐射量在儿童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