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ilent sinus syndrome
隐匿性鼻窦综合征(silent sinus syndrome)系指慢性上颌窦膨胀不全(chronic maxillary atelectasis),眼眶底壁呈弓形下凹,导致眼球内陷(enophthalmos)并向下移位(hypoglobus,hypoophthalmos)的一组综合征;此征具有自发性、渐进性、单侧性形成的特点,患者无明显的鼻炎及鼻窦炎病史及眼部疾病史或外伤史。这是一种少见的鼻窦炎并发症。
自从Montgomery于1964年首次报告隐匿性鼻窦综合征以来,迄今已达40余年,但此征尚未为大多数相关专科医师所了解和注意。在我国仅见赵小冬等(2004)1例报告。兹将此征予以介绍,希望引起耳鼻咽喉科、眼科、影像科和相关专科专家们的关注和重视,以便有关的病例能够得到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上颌窦膨胀不全引起的,而慢性上颌窦膨胀不全发生的确切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还难以详细弄清。有三种学说解释其产生的机制。
1.第1种学说
也是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致病原因。即上颌窦窦口阻塞导致窦腔低通气,继而形成一个封闭的黏膜窦腔,腔内的空气逐渐被黏膜的血管吸收殆尽,形成持续性的负压。久之,窦壁骨质减少,呈弓形向窦腔凹陷,终致窦腔缩小而导致上颌窦膨胀不全。由于上颌窦顶壁下陷,从而引起眼球内陷与向下移位。
导致上颌窦窦口阻塞的可能原因有:
(1)稠厚的黏液堵塞窦口。
(2)筛漏斗内侧壁外移或活动过度,或中鼻甲向外移位。
(3)黏液囊肿或鼻息肉堵塞上颌窦窦腔或其窦口。
(4)炎性黏膜的影响。
(5)上颌窦发育不全,导致窦口口径变小,更易引起频繁的堵塞。
(6)眶下筛房(Haller气房)的存在,使上颌窦窦口变窄。
Haller气房是筛窦气房的一部分。
(7)鼻部手术后,导致上颌窦口阻塞,引起窦腔负压,如Eloy等(2006)报道1例在鼻中隔和鼻成形术后出现此征。
Davidson等(1999)曾报道1例女性、27岁的隐匿性鼻窦综合征患者,其发病前3年因故曾作过MRI检查,两侧上颌窦都是正常的。发病后鼻窦CT扫描显示:右上颌窦缩小而浑浊,并用18号针接上压力转换器插入上颌窦内,测得窦腔内的压力为-23mmHg。这一病例说明:隐匿性鼻窦综合征是后天获得性的,并非上颌窦先天性的发育不全所致。另外,也说明膨胀不全的上颌窦腔内确实为负压。
Wolfman等(1986)测验了持续的空气压力对蒙古沙鼠的中耳造成的影响。发现压力大于2mmHg、持续2周之后,就有明显的骨质破坏作用。在此基础上,甚至是轻微的持续的压力升高,就可导致颅面腔骨壁的代谢和结构变化。这也表明持续的压力变化对于骨质的新陈代谢及其密度所造成的影响。
2.第2种学说
认为炎性病变导致眶底骨壁的腐蚀性改变(溶解性骨炎),从而造成眶底壁呈弓形向下凹陷。
3.第3种学说
认为是发育不全的上颌窦患鼻窦炎所致(Gillman等,1999)。
根据Vander Meer等(2001)报道的病例资料表明,本征与性别、职业、既往的烟酒史,以及遗传因素等都无明显关系。
根据Vander Meer等(2001)报道,自1964年Montgomery报告第1例起,到2000年6月止,见于文献的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病例共有45例,是一些原始散在的病例报告或小量系列病例报告。其中32例见于眼科文献,13例见于耳鼻咽喉科文献。患者年龄为20岁到74岁,平均40.3岁(Kim等,2002)。
近来,我们(黄选兆,陈雄,2006)查阅了2003~2006年间相关专业的多种期刊,发现有关此征的文献23篇,共计报道隐匿性鼻窦综合征59例。其中34例见于眼科文献,21例见于耳鼻咽喉科文献,另有颅面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文献各报道1例,美容整形外科文献报道2例。由此可见,我们仅不完全地查阅近4年期间的相关文献,就发现此征59例,可知其并不十分罕见;这也表明,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相关各科医师尤其是眼科医师对此征的关注和重视。
Vander Meer等(2001)按照下列4项标准,检索查阅了美国Wisconsin〔威斯康星(州)〕医学院和Wisconsin眼科研究所近15年时间,从临床到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记录等拟诊为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并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这4项标准是:
1.缺乏明显的鼻窦疾患的主诉,特别是在既往6个月内没有急性鼻、鼻窦炎发作,以及没有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史。
2.在鼻窦冠状位CT扫描时,可见到自发性眼球内陷是由于骨性上颌窦顶壁(眼眶底壁)呈弓形下凹和改变所造成的。
3.缺乏眼外伤史或引起眼球内陷的其他原因。
4.缺乏有记录证实的先天性畸形或明显的鼻窦和(或)鼻腔的解剖异常。
根据以上4项标准,按照关键性诊断:眼球内陷、眼球向下移位和慢性上颌窦炎所检索和评阅的病例资料表明:有5例被认定的病例中,除1例因为有明显鼻、鼻窦炎病史、并最终施行了内镜鼻窦手术而被排除之外,其余4例皆属于隐匿性鼻窦综合征。这4例无症状的自发性眼球内陷的患者中,3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为38~47岁,左侧2例,右侧2例。
本综合征可造成鼻、眼功能障碍与美容方面的损害。但如治疗得当,可获得满意效果。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1.清理上颌窦窦腔,重建鼻窦功能性的通气引流通道 这可通过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或Caldwell-Luc手术来完成。
2.修复眶底结构,使眼球位置恢复正常 这可通过下睑结膜径路或睫下径路(subciliary approach)暴露眼眶底壁,放置钛(或钛合金)网眼、耳甲软骨或多孔聚乙烯支架(Ando等,2005)等于眶底,使眼球复位。
一般治疗效果均较良好。Kim等(2002)报告1例左眼向上凝视时出现复视2个月的患者,经检查确诊为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眼球内陷4mm。经过鼻中隔矫正术、Caldwell-Luc手术、上颌窦开窗术以及筛窦切除术,清除了炎性组织和黏液之后,患者的复视消失。随访3周,眼球内陷改善2mm。本病例仅施行了鼻窦手术而未行眶底修复术,就使复视和眼球内陷得到了矫正,这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