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ute rhinitis

中文别名 :伤风;感冒

概述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病因学

致病微生物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致本病,其中以鼻病毒(rhinoviruses),腺病毒(adenoviruses),流感和副流感病毒(influenza-parainfluenzaviruses)以及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最常见,此外,尚有肠病毒(enteroviruses),呼肠孤病毒(respiratory-enteric orphan viruses,REO viruses),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zytial viruses,RS病毒)等。其中,由肠病毒引起者潜伏期最短,鼻病毒,RS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潜伏期较长。呼吸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倾向于缺乏免疫性,以致一生中反复发生感染,鼻病毒,肠病毒,腺病毒可产生较长期的免疫力。

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致抵抗力下降,鼻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而侵入机体,原已潜藏于上呼吸道的细菌也生长繁殖,毒力增强,使本病在原发的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性继发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卡他球菌等。

常见的诱因为:

1.全身因素

如受凉,过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以及心、肝、肾脏等全身慢性疾病等,可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下降。实验证明,当四肢皮肤受到寒冷刺激时,可引起鼻部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黏膜温度降低,纤毛输送功能障碍,SIgA减少,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体质因素在发病中亦有一定的影响,如据估计,约有10%的人群很少患本病。此外,居住拥挤,室内通风不良,空气干燥等环境因素亦为诱因之一。

2.局部因素

鼻腔的慢性疾病和邻近的病灶性疾病,可妨碍鼻腔的通气引流,影响其生理功能,有利于病原体在局部生长繁殖。如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病理学

发病早期,鼻黏膜血管痉挛,腺体分泌减少;继之,黏膜中的血管和淋巴管迅速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有单核白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鼻涕初为水样,逐渐变为黏液性。以后黏膜中中性粒细胞渐增多,渗出于黏膜表面,加之上皮细胞和纤毛脱落,鼻涕变为黏液脓性。恢复期上皮新生,黏膜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预防并发症。

1.全身治疗

大量饮水,饮食清淡,疏通大便,注意休息。

(1)早期用发汗疗法: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①生姜,红糖与葱白煎水热服;②解热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1片,3次/d,或阿司匹林0.3~0.5g,3次/d。

(2)中成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3次/d,或感冒清1~2粒,3次/d,亦可用银翘片等。

(3)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2.局部治疗

(1)减充血剂喷鼻,可以减轻黏膜充血、肿胀而减轻鼻塞,改善引流,如1%麻黄碱生理盐水,或0.05%羟甲唑啉,小儿用药浓度适当降低。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作前述穴位按摩,可减轻鼻塞。

此外,要提倡正确的擤鼻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后吐出。

预防

1.本病可发生或大或小的局部范围的流行,流行期间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出入或少出入公共场所,注意居室通风。由于致病病毒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出的血清型约100余种,且其间抗原极少出现交叉反应,疫苗接种在预防中作用有限。板蓝根等中药有某些预防作用,可煎服或粉剂冲服。

2.经常锻炼身体,提倡冷水洗脸或冷水浴,增强体质。注意劳逸适度,饮食调和。

作者
汪吉宝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下一篇:慢性鼻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