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后鼻孔闭锁
后鼻孔闭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hoanal atresi

作者
陈建军;彭云生
概述

后鼻孔闭锁(choanal atresia)为一少见畸形。两个多世纪前,由Roederer(1755)发现本病;由Otto(1814)首次论及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并随后(1829)对其进行尸体解剖;由 Emmert(1853)首倡施术矫治。Healy(1978)称后鼻孔闭锁的发病率约为1∶8000。

病因及病理

闭锁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者多见;闭锁的程度有单侧、双侧、完全和部分闭锁之分,双侧者多见。闭锁隔的性质有骨性、混合性、膜性之分。先天性者约90%为骨性及混合性;后天性者皆为膜性。骨性的闭锁隔多由扭曲形骨片所构成;混合性者则既含骨片又有软骨。闭锁隔可厚达1~12mm不等。多数在2mm左右,但常为周边厚,中央薄。有时中央可见小孔,但患者仍觉鼻塞。先天性的膜性隔可菲薄如纸,但少见。闭锁隔(或膜)可分为4缘2面:下缘位于腭板上;上缘附着于蝶骨体下;外侧缘与蝶骨翼突内侧板和腭骨垂直板相接;内侧缘多在犁骨侧面;前谓鼻面;后为咽面。两面的黏膜分别与所在腔体的黏膜相延续。闭锁隔多呈偏转倾斜状:从横断面观,闭锁板的内侧缘与犁骨中部成锐角(图1(1));从矢状面观,其下缘与腭板亦成锐角(图1(2))。故在其鼻面和咽面各有一楔形盲囊样腔隙:鼻面的位于外上,咽面的位于内下。此腔隙于术中须先加探明。

图1 后鼻孔闭锁隔位置示意图

(1)下面观 (2)侧面观

1.先天性

有关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致畸学说较多,主要学说如下:

(1)颊鼻膜未自行破裂

胚胎第6~7周时,颊鼻膜多自行吸收破裂,形成原始后鼻孔。若颊鼻膜有较厚的间质组织,未能被吸收,则可形成闭锁隔(或膜)。间质组织内有来自鼻中隔和腭突的细胞成分的掺入。视其掺入的量不同而闭锁隔的性质各异:掺入量小,闭锁隔可为膜性;若较大,则可形成混合性,甚至为厚实的骨性。

(2)颊咽膜上端未溶解

胚胎第四周时颊咽膜溶解破裂,原口与前肠相通。因颊咽膜的上端在腭平面以上,若不溶解吸收则可发展为本病。

(3)骨性后鼻孔异常发育

蝶骨体及其翼突内侧板、犁骨后缘及犁骨翼、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后鼻孔。若上述各骨过度增生,可形成既有软骨又有骨质的混合性闭锁,其中软骨部分可能来自腭骨。

(4)鼻突和腭突异常发育

认为本病系因环绕颊鼻膜的鼻突和腭突区异常发育所致(Hengerer和Strome,1982)。

(5)上皮栓块演化学说

认为于胚胎期后鼻孔出现后,其一侧或两侧为上皮栓块所堵塞,后者逐渐演化发展成为膜性或骨性闭锁。

2.后天性

病因为后鼻孔附近曾患结核、梅毒、硬结病等,以及曾遭意外重伤或曾行腺样体手术,愈后瘢痕形成闭锁,故皆为膜性闭锁。闭锁膜的形状不如先天性者规则光滑,亦非仅局限于后鼻孔处。

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检查

患儿拒奶及有较典型周期性呼吸困难,每当张口啼哭或行压舌检查时症状立见缓解。稍大的患儿可见其以口呼吸。患侧前鼻孔内充满黏液但无气泡。由患鼻分泌出的黏性蛋白状物,刺激鼻翼及上唇等处而皮肤发红或出现湿疹。双侧闭锁的成年患者,因其长期用口呼吸,可有硬腭高拱,上列切牙不整。单侧闭锁者则见其鼻中隔偏向患侧。对疑为患本病者,需要确诊,尚可用下列诸法以助检查:

1.鼻内镜检查可直接探明闭锁部位及周围情况。

2.将细软相宜之导尿管导入鼻腔,观其能否下达咽部。

3.注美蓝于鼻腔,检查咽部有无蓝色。但用量宜少,免有呛、淹气管之危险。

4.行碘油滴鼻造影X线拍片,有助确诊,并可确定闭锁部位及深度。

诊断与鉴别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紧急救治

当婴儿出现窒息时,立即以手指或压舌板将舌压下,使其离开软腭,开通呼吸道。然后,将小号的口咽通气管或其顶端已剪开扩大的橡皮奶头,置于婴儿口内,并以胶布或系带妥善固定。对于先天性双侧闭锁的重症病儿,其救治原则是:立即建立经口呼吸通道,加强营养供给,防治继发感染,为手术矫治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行后鼻孔闭锁成形术,是其根本性的有效方法。

选择手术的时机、径路及方法,应视患者的年龄、闭锁的病因、性质以及全身状况等而定。就时机而言,以往意见不一。一般有宜早手术和暂缓手术两种意见,大多是针对先天性者的。尤其对新生儿先天性双侧闭锁者,多数赞成宜早手术。其理由是:①先天性闭锁者中虽90%为骨性,但新生儿的骨板菲薄,骨质柔软较易穿破,若为膜性闭锁则更易手术,因等待愈久,瘢痕或肉芽组织形成的危险愈大;②早期建鼻呼吸有利于面骨正常发育;③手术使之经鼻呼吸是消除窒息危险的根本措施;④新生儿对术后置留的固定物有较强的耐受性;⑤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和疗程均短于岁数较大者等。主张手术缓行者,考虑较多的是患儿的全身状况、手术安全性等问题。建议将手术推迟到1~2岁之后或更晚施行。

进路及方法:就手术进路而言,有鼻腔进路、硬腭进路、鼻中隔进路及上颌窦进路4种。因后两者有可能影响患儿的鼻中隔和上颌的发育,极少施用,不予赘述。术式多在前两者中酌情选择。

(1)鼻腔进路

优点是:进路简便,适于新技术施展;损伤较小,无碍发育;较少受年龄限制,尤宜于婴幼儿者;膜性闭锁者也多用此进路。缺点是:术野受限伴鼻腔狭窄或硬腭高拱者尤甚;对坚硬厚实的闭锁板无能为力;术后较易发生瘢痕性再闭锁。

1)适应证

①鼻腔较宽,较易见到闭锁隔者;②闭锁隔骨板较薄,或为膜性者;③新生儿或幼儿,因全身状况甚差而急需用鼻呼吸者。

2)体位及麻醉

平卧,头后仰,肩下垫枕。新生儿或婴幼儿宜行气管内插管全麻,或先行气管切开术后再作全麻,对少数膜性闭锁的新生儿亦可无需麻醉。成人者多行全麻或可用鼻黏膜表面麻醉法。

3)手术步骤

麻醉后,须先以钝头探针探明闭锁隔的性质、各部分的位置及其与前鼻孔的距离。必要时,可从口内置入鼻咽镜以助了解闭锁隔的厚度,且便于术中观察闭锁隔咽面情况。若有中隔嵴突则先行矫正,并向上或向外折移下鼻甲以扩大术野。如为左侧鼻,看清闭锁隔后,沿新鼻后孔缘作一C形黏膜切口。若右侧则反之。或左右皆改行U形切口。剥离黏膜,暴露闭锁隔的骨面后,用骨凿、粗穿刺针、蝶窦咬骨钳、长弯锉、刮匙或电钻等将隔骨去除。术中须注意:操作器械的方向宜向下向内,并控制深度,以免伤及颅底或颈椎,其新造后鼻孔以略大于前鼻孔为度。隔后咽面的黏膜应予保护。最好能将咽面黏膜也作一与鼻面反向的切口,均形成黏膜瓣以覆盖创面。最后自前鼻孔置一粗细相宜的硅胶扩张管伸达鼻咽部,以起固定黏膜瓣及防止瘢痕缩窄之用。膜性闭锁者留置2周。若为骨性则需留1~3个月,且应经常换洗消毒。Healy等(1978)采用CO2激光除隔,认为该方法有许多优点;认为扩张管不宜留置过久,否则因发炎而产生肉芽或再次缩窄。

(2)经腭进路

其优点是可在较广的直视术野下彻底去除闭锁隔;可补救已失败的其他术式或对付厚实的骨性隔;能有效地获得黏膜瓣,使之覆盖新建后鼻孔的创面,以减少瘢痕组织形成。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剧,需大块切除硬腭的后三分之二,不利婴幼儿颌骨发育。

1)体位及麻醉

平卧,肩下垫枕,头后仰位。气管内插管全麻。

2)切口

虽有许多改良变通的切口(图2),如舌形、倒T形、倒Y形、I形或门扇形等。但现以施用U形(即舌形中的一种)切口者居多。

图2 经腭途径鼻后孔整形术的几种切口

(1)四种舌形切口 (2)倒T形 (实线)切口和倒Y形 (虚线)切口 (3)中线切口和门扇形切口

3)操作步骤

遵循上述切口,向前分离黏骨膜瓣。暴露并咬除闭锁侧硬腭骨板后缘至鼻腔底部。切开鼻腔底部黏膜,充分暴露鼻中隔后部及闭锁隔。首先彻底凿除闭锁隔骨质,新建后鼻孔。再纵向切开犁骨后缘黏骨膜,从两侧向前分离以露出骨性鼻中隔后份,将后者的一部分或全部咬除。先将鼻中隔后份对侧的黏骨膜,作成一基底在下的长方形黏骨膜瓣 (甲瓣)。再将鼻中隔后份术侧的黏骨膜,作成一基底在前的长方形黏骨膜瓣(乙瓣),并修剪其多余部分。将“甲瓣”向术侧倒下以覆盖新后鼻孔下方的粗糙面。又将“乙瓣”折向对侧鼻腔,包绕并覆盖鼻中隔新后缘。为防止黏骨膜瓣移动,可先涂用生物胶于创面,再予以妥善贴合。手术至此,左右后鼻孔得以合二为一,或可理解为鼻中隔后缘前移。置一硅胶扩张管,以起固定黏膜瓣和扩张后鼻孔之用。再以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缝合硬腭切口。

有建议将乙瓣完全切除者。此外尚另有建议,当暴露闭锁隔后,将其两面的黏骨膜分开,彻底除去隔骨板。将闭锁隔鼻腔面的黏骨膜,作成一基底在上的黏骨膜瓣(图3),向后上贴合以覆盖新后鼻孔上方的创面;再将闭锁隔鼻咽面的黏骨膜,作成一基底在下的黏骨膜瓣,向前方贴合以覆盖新后鼻孔下方的创面。

图3 分开闭锁隔两面的黏膜,分别制成向上翻及向下翻的黏骨膜瓣

术后注意事项:

(1)全身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2)对婴幼儿,应严密观察,加强护理:如给氧、吸“痰”、除痂等。

(3)术后早期,对留置于新生儿鼻中的扩张管,须予以特别重视:保持通畅,严防脱落,以保障有效的“用鼻”呼吸。床边宜预备同等型号的硅胶扩张管,以防管腔堵塞或扩张管脱落后,患儿发生窒息。

(4)术后48小时抽除术中所填压的凡士林纱条,每日精心换药。

(5)局部治疗:如给予1%~3%链霉素液滴鼻;雾化吸入疗法。

并发症及预防要点:

(1)术后早期可能并发出血、脑脊液鼻漏、局部感染甚至导致脑膜炎等。预防要点是,术中予以妥善止血及术毕妥善填压;术中注意操作方向及深度,切勿伤及腭部或颅底的大动脉,亦勿伤及颈椎或颅底骨质;加强抗感染治疗。

(2)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闭锁复发。其导致原因可能有:①术中扩大新后鼻孔不够;②黏膜瓣未能有效地覆盖创面,以致肉芽组织增生;③硅胶扩张管拔除过早而扩张时间不够,或因拔除过晚致局部感染后发生瘢痕缩窄。预防要点是,在无损周围重要组织的前提下,应尽量扩大新建成之后鼻孔;妥善保护黏骨膜瓣并充分利用之;硅胶扩张管留置时间可根据患者局部有否反应而定,有于术后数天即取出者,也有留置数周甚至数月者,一般经鼻腔进路者扩张时间宜长些,而经腭进路者可略短,通常需留置1~2个月,但应经常取下清洗消毒。待创面完全上皮化之后方可取出。

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978-7-117-09353-8
上一篇:前鼻孔闭锁及狭窄 下一篇:鼻部脑膜脑膨出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