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ump nose
中文别名 :驼峰鼻、鹰钩鼻
驼鼻(hump nose)曾名为驼峰鼻,为一种常见的外鼻畸形。多为先天发育逐渐形成的鼻部形态变异;鼻部的外伤也可导致此畸形。其特征为外鼻的骨锥与软骨锥交接区鼻梁呈驼峰状或矩状隆起。驼鼻常可伴发鼻尖下垂畸形。
Roe(1889年)最早报告驼鼻整形术。目前驼鼻的整复手术常采用双侧鼻内切口或蝶形切口进路,截除隆起过高的驼背,并将上颌骨额突根部凿断、松动,并向中线位挤压,使两侧鼻骨截骨的断端重新合拢,这样既保证了削低驼背,又不致使鼻梁在术后显得过宽过平。
驼峰鼻多系先天性鼻骨、鼻中隔软骨、侧鼻软骨、鼻翼软骨发育过度造成,也有因外伤后鼻骨错位愈合或后期骨痂增生过度、感染或手术等原因引起。
驼峰鼻分为:骨性驼峰、软骨性驼峰、混合性驼峰、相对性驼峰或假驼峰四种类型。
1.骨性驼峰:骨性鼻背突起,通常是遗传性原因造成的,也可见于外伤或手术导致骨膜创伤的远期后果。
2.骨和软骨性驼峰:骨和软骨鼻背均突起。此类驼峰鼻是最常见的,明显的骨和软骨驼峰通常需要切除。
3.软骨性驼峰:突起仅限于软骨鼻背。此类比较少见,有可能是由于创伤后或手术后造成的,手术切除是矫正明显软骨性驼峰的唯一方法。局限性突起病例,可以通过不触动鼻背仅降低软骨性鼻中隔来矫正。
4.相对性驼峰:又称假驼峰,为骨性鼻背隆起。但它的突出是相对性的。此类驼峰鼻是由软骨性鼻锥下塌引起的。尽管患者主诉为骨性驼峰鼻,但鼻部分析显示为相对性或假性驼峰鼻。大多数病例是由于创伤、鼻中隔脓肿或鼻中隔手术造成鼻中隔缺损的结果。相对性驼峰鼻首先应通过重建鼻中隔来矫正。矫正后根据鼻背外形决定是否需对骨性鼻锥进行处理。
先天性驼峰鼻多无生理功能障碍,外伤后出现的驼峰鼻,因鼻中隔过多偏曲,可阻塞一侧鼻孔影响呼吸。
驼峰鼻可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切除或复位。
最常使用的方法是:
①骨锉锉低;
②切除驼峰;
③将鼻锥不全骨折并压低;
④双侧楔形切除后降低鼻锥。
每一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手术者根据其病变类型和预期效果选择一种方法,同时还要考虑每种方法的创伤大小和手术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