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内特骨折(bennett fracture,简称Bennett骨折),常由于作用在拇指纵轴线上的暴力所致,骨折线自掌骨基底内上斜向外下,进入腕掌关节内。在掌骨基底内侧形成一个三角形骨块,由于掌骨基底尺侧的掌骨钩与大多角骨间有韧带相连,故此骨块仍保持在原位,或骨折块仅有少量旋转。而骨折远端因失去了与近侧骨折块的连续性,再加上拇长展肌的牵拉而滑向背侧及外侧,造成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大多数近端骨折块小于掌骨基底关节面的1/3。Rolando骨折是作用在拇指纵轴线上的强大暴力,通过指骨传达到第1掌骨基底,巨大的撞击力量使掌骨基底产生粉碎性破坏,导致骨块的分裂,形成T或Y形骨折。还可以是巨大的直接暴力作用在掌骨基底使之产生粉碎性骨折。
掌骨基底骨折多发生在第1、4、5腕掌关节,80%发生在第1掌骨。因为第1腕掌关节活动度最大,关节孤立,缺乏保护,受伤机会较多。第1掌骨基底关节面在桡尺方向是突出的,在掌背方向是凹陷的。而大多角骨远端在桡尺方向是凹陷的。因此腕掌关节是一马鞍状关节,关节囊及其韧带周围韧带松弛,关节活动度大。它不但可作屈伸、收展活动,还可作旋转运动。在掌骨基底尺侧髁和大多角骨之间,有一个较强的斜行韧带,以稳定关节。此韧带断裂,可造成第1腕掌关节背侧脱位。
1.闭合复位:Bennett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特点是复位容易,固定难。复位时,向外展位牵引拇指,同时向尺、掌侧压迫掌骨基底,骨折极容易复位。但放松牵引后骨折也极容易再脱位。反复操作数次,术者熟悉复位感觉后,先于掌骨基底部放一软垫保护,自前臂至拇指近节上一石膏管型,在石膏未凝固前,进行手法整复,术者一旦感觉骨折已复位时,就将拇指外展,掌指关节轻度屈曲位,直到石膏凝固为止。术后拍X线片,若骨折复位满意,制动5周左右,多可愈合。在整复过程中,手法上容易犯的错误是,当外展和背伸拇指时,不是把力量放在掌骨头部,而是将拇指的掌指关节用力外展及背伸。掌指关节外展和背伸的结果,由于推顶的作用,常常反使掌骨本身呈内收和掌屈。如此操作,骨折不但不能复位,相反会加重骨折移位的程度,对此要特别注意。经皮穿针固定:可在透视下先将骨折复位,经皮穿入不锈钢针,将两骨折块固定在一起。若近端骨折块较小,不易穿钢针固定时,复位后可将第1掌骨远骨折段固定在大多角骨或第2掌骨基底上。
2.切开复位内固定:Bennett骨折近端的小骨折块,由于韧带的牵拉常有某种程度的旋转,使闭合复位非常困难,常需切开在直视下复位。再用细长螺丝钉或钢针从远骨折块挠背侧斜向掌尺侧穿入,与小骨折块固定。术后用短臂石膏管形或石膏托,将拇指固定在休息位,5周后拆除石膏,8~10周拔除钢针,开始活动拇指。Rolando骨折如果关节面尚平整,复位后可用石膏托固定。如果骨折有移位,且骨折块较大,应使用内固定。可用克氏针、螺丝钉、粗丝线等进行固定。如骨折粉碎严重,且骨折块较小,无法作内固定者,可使用牵引支具作维持性牵引。牵引的目的不但是维持骨折的位置,还有保持关节间隙的作用,以便术后更好地恢复功能。如骨折块分离严重,也可作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架联合应用,即将大的骨折块复位及内固定,然后再上牵引支具维持关节间隙及骨折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