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舟状骨骨折在腕骨骨折中最常见,多发生青壮年,常由间接暴力致伤。它占全部腕骨骨折的82%,但临床上有一部分舟状骨骨折初次X线检查阴性而被漏诊,其发生率达22%~43%,将这类骨折称为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舟状骨主要由桡动脉分支经附着舟状骨结节、腰部韧带内细小血管分支供血,近1/3为关节软骨覆盖,无血管分支进入。因此,腕舟状骨腰部骨折时,舟状骨近骨折段血供阻断,易发生骨吸收坏死,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X线表现:舟骨骨性关节面中断、错位或细微骨折裂隙,舟骨结节部骨皮质裂缝或小骨折片,骨小梁断裂,舟骨成角变形。
CT表现:CT能显示舟骨细微的骨折,并可判断骨折移位程度。螺旋CT对舟骨高分辨的扫描可以显示舟骨骨皮质及骨小梁的细微变化,使细微的裂缝骨折也可在CT上显示,有利于早期诊断。
MR表现:更容易显示舟骨轻微骨折,骨髓水肿及软组织变化,MRI显示骨折病变的同时发现韧带病变。
一、非手术治疗
舟状骨骨折以及早期漏诊数周后才被发现的无移位骨折,非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以管型制动外固定为主。材料可选用石膏、高分子绷带或其他类型的石膏代用品。
舟状骨骨折的外固定原则是时间要长而且固定要可靠。腕部的固定位置报道种类较多:屈曲位、伸直位、桡偏位、尺偏位和中立位,但普遍采用中立位。在固定范围上,多数人主张管型石膏应从肘上达指尖的固定,以控制旋转;也有人认为远端范围应达拇、示、中指,这样可达到更加稳定而可靠的固定。固定时间则无统一的标准,应依X 线上骨折愈合的标准作为拆除外固定的依据。通常情况下,每6周摄X 线片1次,更换石膏并逐渐缩小固定范围。若石膏固定20周仍未愈合,则应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舟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仍视为一种有创的方法,其目的是使舟状骨恢复完整性,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否则,仍不可避免地导致腕部不稳和骨性关节炎。手术适应证包括:非手术治疗失败、新鲜骨折不稳定或移位以及骨折不连接等。手术方法可采用内固定或植骨术,或两者结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若舟状骨骨折已无手术治愈的可能或已采取了针对性的舟状骨手术仍未愈合者,并且伴有严重的骨性关节炎,一些补救性的手术对缓解腕部持久的疼痛可有一定的作用,如桡骨茎突切除术、Bentzon 手术、近排腕骨切除术、部分或全部关节融合术以及舟状骨切除、人工舟状骨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