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平足症
平足症
作者
王旭;马昕
概述

人类足纵弓是进化的结果,正常的足纵弓有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之分,外侧纵弓低平,通常我们所指的足纵弓为内侧纵弓。内侧纵弓由跟骨和距骨组成后臂,前臂由第1、2、3楔骨和跖骨组成,弓顶为舟骨。正常人足纵弓有一定的高度,高度由下列结构维持:韧带——主要由足底韧带维持,跖腱膜、跖长韧带、跖短韧带及跟舟跖韧带等;肌肉——胫前肌、胫后肌、腓骨长肌等。

正常的足纵弓除有一定的高度外尚有很好的弹性,这使得人类在行走负重时可以缓冲体重对人体的冲击,吸收振荡,保护足部。因而足弓塌陷,如其下肢负重线正常者不属平足症,只能称之平足。平足症由于距骨内倾,跟骨外翻,从而使下肢负重线(骼前上棘、髌骨中点及第1、2趾间趾蹼成一直线)内移而不通过第1、2趾趾蹼,有足外翻畸形并产生临床症状者才称为平足症。

病因学

造成平足的原因较多,一般所谓的原发平足症是因先天性畸形所致。平足也可以是后天造成,可由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后遗症、痛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及外伤等引起,这些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并非所谓的原发平足症。

先天性平足,可由骨性结构和肌肉韧带的先天性异常所致,如直立距骨、跗骨桥、副舟骨、足外翻等。

后天因素除上述原因外,有些患者无解剖或生理学上的异常而是由于客观因素促成平足症,如:①青少年工作或学习时站立时间过长,持续负重骤然增加或参加长途行走;②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足部肌肉萎缩,病愈后未经锻炼骤然离床行走太多;③体重超重或妊娠;④穿不合适的鞋,太窄、太紧或鞋跟太高均可促发平足症的形成。目前认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是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重要原因。

足弓的解剖与生理

足部有两个不同平面的足弓,冠状面的称横弓,矢状面的称纵弓。

1.足骨

足纵弓由内纵弓与外纵弓两部分组成。内纵弓的特点是:较外纵弓高;后臂比前臂短。第1跖骨由于发育的特点,使其与第2跖骨的联系不够坚强,降低了其承受应变的能力,加重了舟骨和距骨的负重,减低了内纵弓负重耐力。外纵弓的后臂由跟骨单独组成,前臂由第4、5跖骨组成,骰骨位于外纵弓的顶点或最高部。外纵弓的特点是:弓的高度较内纵弓低;第四、五跖骨联系坚强;前臂和后臂长度相差不多;全部骨的联系较内纵弓坚强稳固。

足纵弓的特点是足弓的后臂短,结构简单,但牢固。足弓的前臂长,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尤其第1跖骨除与第2跖骨联系不够坚强外,其负重双倍于其他跖骨,因而为足弓的薄弱环节。

2.足部韧带

(1)骨间韧带和关节囊:

各骨之间有短而坚强的韧带,还有关节囊和上述的短韧带密切相连为韧带的一部分。

(2)跟舟韧带:

起始于跟骨载距突的前方,止于舟骨跖面,为多数弹性纤维和纤维软骨组成,厚度约1.5~2mm。既坚强又富有弹力,故也称弹簧韧带,为支持距骨头及内纵弓顶点的主要组织。

(3)跖韧带:

包括跖长、短韧带,跖长韧带起始于跟骨内外粗隆的前端,止于骰骨嵴和第2、3、4跖骨的基部。韧带的张力维持了跟骰、跖骰关节的正常关系。跖短韧带起于跟骨跖面的前部,止于骰骨嵴,其作用为保持跟骰关节的正常关系。此两韧带是维持外纵弓的主要韧带。

(4)三角韧带:

一般起于内踝,止于跟骨载距突。它能稳定踝关节,又可防止跟骨外翻。

(5)跖腱膜:

能保护足底肌肉,又是维持足纵弓的重要纤维组织。由于实际的需要,跖腱膜如同髂胫束一样,特别发达,增厚后与韧带无异,故亦称跖浅韧带。起于跟骨内侧粗隆,止于跖骨头。

3.肌肉

足部的肌肉分为内在肌与外在肌两类。

内在肌由于受鞋袜束缚,功能退化,维持足弓的作用也减退。𧿹展肌和小趾展肌起于跟骨,止于近侧趾骨基底,所以对纵弓仍有一定的弹性束缚力。

外在肌主要为胫前肌、胫后肌、腓骨长肌、𧿹长屈肌和腓肠肌与跟腱。胫前肌通过踝关节的前内部,止于第1跖骨基底内侧和第1楔骨的内侧。胫后肌由胫骨后下端通过内踝后内侧弹簧韧带至底部,止于舟骨粗隆。部分纤维止于第1、2、3楔骨、骰骨沟和第2、3、4跖骨的基底。腓骨长肌由外踝的后外侧通过骰骨沟和足底,止于第1跖骨和第1楔骨的基底。𧿹长屈肌由内踝后内侧,通过载距突和弹簧韧带的底面,止于𧿹趾远节趾骨的基底部。

上述各结构对足纵弓的维持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骨与韧带发挥固定功能,但是肌肉维持和巩固足弓的功能更为主要。足部肌肉不紧张时,足弓非常松弛,骨与骨间的活动范围也很大。站立或行走时,通过肌肉的均衡收缩,维持足纵弓的生理形态变化。从某些舞蹈家来看,其足部韧带松软,但很少有平足症者,这是由于他们的肌肉平衡发达的缘故。

临床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以预防为主,因为治疗的效果均不完全满意。

1.预防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锻炼足部内在与外在肌力,可经常赤足在沙地或软垫上行走,锻炼用足趾抓物等;二是消除产生平足症的客观原因,不穿不符合足部生理的鞋,有先天平足的患儿可穿矫形鞋或足弓鞋垫等;三是矫正先天性足部畸形,一旦发现患儿有直立距骨和跗骨桥即需立即治疗。

2.初发期

针对致病原因,进行预防与矫正,包括改善工作条件,调整站立工作与休息时间,穿合适的鞋或穿矫形鞋,加用足弓鞋垫,必要时作短期休息,加强体育锻炼。

3.痉挛期

应卧床休息,并加用理疗,短期休息。或在麻醉下矫形,用石膏固定在矫枉过正位4周。此后下床或去石膏后进行体疗,逐步锻炼足部肌力。如有复发可行手术:如趾长屈肌腱移位、跟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等矫形。

4.强直期

对有畸形而无症状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调换站立工作,穿合适的鞋等。有症状患者可行距下关节、距舟关节融合甚至三关节融合术。有先天性跟距或跟舟骨桥者可用手术切除骨桥。一些学者对融合手术持谨慎态度,担心融合会造成后足关节活动受限和生物力学的改变。现多主张对畸形僵硬的三期平足症选择三关节融合术。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上一篇:高弓足 下一篇:足劳损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