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青少年性驼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
又称青少年性驼背,或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以中胸段椎体楔形变为特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引起青少年脊柱结构性后凸畸形的疾病。 1920年由丹麦内科医师Scheuermann首先明确其放射学特征,并将它从其他脊柱畸形中区别出来。本病发病率为0.4% ~8.0%,病发病年龄在13 ~ 17岁。
病因不明。 有学者认为 Scheuermann 病是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内在异常的表现。 这种内在异常可以导致椎间盘和软骨终板的营养不足和结合缺陷,使两者早期退变。 组织学研究认为:椎体软骨终板基质异常,胶原与糖蛋白的比例明显下降,导致软骨内化骨障碍,椎体生长受限。 基因学研究也同样认为,胶原 9基因的色氨酸等位基因(COL9A3 tryptophan allele)与Scheuermann 病有关。 有学者认为 Scheuermann 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 Scheuermann 病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成功。 理疗能缓解疼痛及改善姿势性驼背。 对于后凸畸形在 50° ~ 75°之间且在过伸位上至少能矫正 40% 的骨骼发育未成熟的患儿,背心支具最为有效。 对于顶椎位于 T6与 T9之间的后凸,应使用 Milwaukee 支具,支具必须全天候佩戴达12~18个月。 随后改为每天部分时间佩戴直至患儿骨骼发育成熟。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支具治疗无效;后凸持续进展,后凸严重并大于 75°;合并疼痛或神经症状;畸形影响外观,患者有美容要求。 手术目的主要是稳定、平衡脊柱,而不引起神经损害。
手术方法:长节段固定、后凸节段的小关节面切除、后路融合以及节段性顺序加压。 对于后凸超过75°,椎体楔形变超过 10° 的患儿,增加前路松解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