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骨软骨病
骨软骨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osteochondrosis

作者
吴建国;黄煌渊
概述

在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若干部位发生骨密度增加,骨化中心不规则、变小以致碎裂,或软骨出现塌陷、软骨下骨剥离等现象,统称为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也有学者称之为缺血性坏死、骨无菌性坏死、骨骺炎、骨软骨炎等。骨软骨病的病因不明,各部位的变化及转归各不相同。自20世纪初至今已经发现50余种骨软骨病,并以发现者的姓氏命名。其中有Friedrich病(锁骨胸骨端骨骺)、Panner病(肱骨小头)、Kienbock病(月骨)、Preiser病(腕舟骨)、Tiemann-Fleischnei病(多个指骨骨骺)、Calve病(椎体一次化骨中心)、Scheuermann病(椎体二次化骨中心)、Van Neck病(耻骨)、Voltancoli病(耻坐骨联合)、Buchmann病(髂嵴)、Perthes病(股骨头)、Mandl病(股骨大转子)、König病(股骨内髁)、Sinding-Larsen病(髌骨二次化骨中心)、Osgood-Schlatter(胫骨粗隆)、Sever病(跟骨结节)、第一Kohler病(足舟骨)、第二Kohler病(Freiberg病,第2跖骨头)、Renander病(第1跖骨内侧籽骨)、Iselin病(第5跖骨粗隆)等。骨软骨病虽非常见病但亦非罕见,临床上有时被误诊为结核、肿瘤等其他疾患。以下对一些常见的骨软骨病作一介绍。

病因学

骨软骨病的发病原因还未完全明了。骨软骨病常发生于骨骺骨化中心出现后的数年内,即3~12岁左右。此时细胞生长速度快,骨化中心易受激素及营养供应的影响,如果再加上一些机械性的压迫因素,就会发生骨软骨病。鉴于此病有家族史倾向,好发于贫困家庭,存在地区差异和人种差异,常考虑与遗传、种族、环境等因素有关。

图1 关节骨软骨病的发病机制

(1)原发于关节生长软骨细胞,伴随骨骺软骨内化骨紊乱;(2)继发于骨化中心的坏死,累及深层软骨细胞的活力(软)和骨形成(骨),伴随骺板血供应障碍,造成畸形或骨纵向生长停歇;(3)剥脱性骨软骨病是软骨下骨折,骨化中心局限性缺血坏死或系坏死后血管再生的残余碎片(黑色管代表缺血;C=软骨形成;B=骨形成)

图2 骨骺的血液供应

Ⅰ.骨骺生长软骨的深层,即软骨形成 Ⅱ.退化软骨区的毛细血管芽,即骨形成 Ⅲ.骨骺的成熟骨,即骨形成Ⅳ.纵轴骺板的生发细胞,即软骨形成

损伤因素在骨软骨病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虽然只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外伤史,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损伤的机会很多。例如肱骨小头骨软骨病常发生于职业垒球投手及标枪运动员身上;月骨骨软骨病好发于使用振动性工具的劳动者,如经常使用风镐等;耻骨骨软骨病与分娩时的机械压迫有关。Douglas认为本病的损伤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暴力直接产生压迫性骨折;②对骨骺多次,反复的轻微压力,使骨骺逐步产生病变,如跖骨头骨软骨病;③牵引性应力对骨骺产生影响,如胫骨结节骨软骨病。但在临床上所碰到的骨软骨病,并不都能用损伤因素来解释。

还有人认为激素的变化可使细胞分裂增快,而这种细胞对于损伤及轻度的缺血均较敏感。间叶细胞将分化成为成纤维细胞而不是骨细胞,使组织的稳定性差,更易受到损伤与缺血的影响。有人用生长素及促甲状腺素喂养狗并使其前肢过度负重,可诱发剥脱性骨软骨病。

由此看来,骨软骨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发病的途径可能有下列三个:①骨骺原基正常,在损伤因素作用下发病;②骨骺原基本身有轻微的缺陷,存在轻度的软骨形成障碍,在异常应力的作用下,诱发骨软骨病;③骨骺原基本身有严重的缺陷,软骨形成存在障碍,在正常应力作用下造成骨软骨病。三种情况可以相互影响。

分类

1.Shift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关节骨骺骨软骨病,又可分为:

1)原发性:如跖骨头骨软骨病。

2)继发性:如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等。

(2)非关节骨骺骨软骨病,如胫骨结节骨软骨病等。

(3)生长性骨软骨病,如胫骨内髁骨软骨病及椎体骨软骨病等。

2.Brower则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1)正常变异

如跟骨骨骺及足舟骨骨软骨病等。

(2)生长发育紊乱而无骨坏死

如椎体骨软骨病等。

(3)骨无菌坏死

如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等。

骨软骨病的病理过程

目前了解不够。一般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初期:先是关节内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增厚,干骺端表现为轻度骨质稀疏,骨小梁粗糙。第二期:骨骺骨化中心的轮廓不规则,皮质下区骨质有吸收,骨化中心内有不规则的骨密度增加的区域。在X线片上呈现骨化中心完全碎裂,软骨形成及骨形成的两个过程均发生紊乱。由于血管栓塞或因骨小梁的微细骨折而造成血供障碍,骨骺内软骨细胞仅能依靠关节液弥散吸取营养,若存在慢性滑膜炎或关节内压力增高,则软骨细胞因营养不足而退变,骺软骨变性坏死,骨小梁微细骨折可以一直发展到软骨下板。第三期:表现为修复过程,坏死的组织逐渐被替代,骨骺中毛细血管与细胞从边缘向中心长入,包围坏死的松质骨碎片,坏死骨失去其支持结构。如范围较大,可以表现为骨压缩及关节面变成扁平形。修复的结果取决于残存软骨的生长活力以及关节面受到压力的大小。但受累骨大都不可避免地发生骨变形。这种病理过程可长达6年之久。但大多数患者在2~3年之内逐渐恢复。如果再血管化的过程延迟,有些骨碎片就不能再连接。

软骨发育的生理

软骨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致为:软骨细胞发生增生,细胞间形成大量基质,其中有丰富的水分、胶原和蛋白多糖。以后基质逐步钙化,软骨细胞发生变性,为骨样组织所代替,最后形成新骨。在胎儿和婴儿期,长骨干软骨性的骨骺中央部位出现骨化中心,并逐渐扩大呈椭圆形,直至骺与骨干之间仅剩一薄层生长软骨。骨化中心近干骺端的一面变扁平,增厚,形成生长板。此时骨骺软骨分成两个部分生长,一为拱顶状半球形的帽,负责骨骺的扩大及形成关节的轮廓;二是扁平的纵向生长板,负责使长骨增长。骨骺软骨细胞的营养是通过关节液的弥散作用取得。骨骺深部的软骨细胞的营养大部分由骨骺骨化中心的血管所供应。纵向生长板细胞的营养则由透过终板的血管所供应。在足趾及手指,骨骺的骨化中心完全被软骨所包围,营养血管经滑膜、韧带和肌腱的附着点进入骨化中心。在椎体,早期的骨化情况与指、趾相似。但当骨化中心扩大后,周围的软骨膜被骨膜所替代,其上、下面的软骨面与椎间相连的部分仍被保留作为椎体的生长板。其血管是通过邻近椎间盘的小软骨细胞层而进入,因此从解剖上来说,软骨发育紊乱只能发生在椎体的上下边缘(图1~3)。

图3 骨骺的生长过程

来源
实用外科学 (下册),第3版,978-7-117-14353-0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下一篇:Legg-Calvé-Perthes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