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胚胎9周时,骶骨是垂直的,与脊柱的方向一致。此后骶骨就逐渐改变其方向而形成了腰骶角。在成年人腰骶角约120°左右,但变异很大。若此角过大,则容易使腰骶部受伤。此外,腰骶部还有一些不稳定的内在因素:①腰骶部是脊柱的活动与固定部的接合点,为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②腰骶角的力学结构对四足动物的活动有利,而对经常处于直立位置的人来说并不合适;③腰骶部的旋转活动常常是不对称的,这是由于经常发生一些先天或后天的畸形所致,如腰5横突肥大与髂骨形成假关节等;④腰骶部是剪力较大的部位。有腰骶部结构异常的人,要比结构正常者更易受伤。过多的腰椎前突将增加腰骶部的剪力,从侧位X线片看,如果第3腰椎的中心垂直线落在骶椎前方,腰骶关节和前面的韧带将遭受更大的应力。穿越腰骶关节面的线,如与地面形成的角大于30°时也容易受到损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解剖结构有变异者均会产生症状,而是如果腰骶部有疼痛症状的人,在X线检查时发现有此结构上的异常,在找不到其他致病因素时,不得不将症状归诸于这些结构上的异常,如腰5横突肥大假关节形成、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骶1的脊柱裂等。
腰骶关节扭伤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损伤是腰骶关节突然遭到暴力,使其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或在受到重物打击时保护性肌肉收缩所致。也可以由于躯体突然失去平衡将要滑倒,而机体自发的努力恢复平衡所致。这时肌肉尚未来得及产生收缩反应以保护脊柱关节,使暴力全部作用到关节韧带上。慢性腰骶关节损伤常起病隐匿,也可以是急性损伤未能治愈所产生的后遗症。常发生在背部肌肉薄弱、腰椎前凸增加的患者。本病女性多见,可因近年来体重增加而产生了悬垂腹,为使腰椎前突得到平衡,必然会造成腰骶关节受到的应力大大增加。有些患者是由于创伤性关节炎而表现为腰骶椎间隙变狭窄。由于椎体间距离变短,可使椎间孔变窄而造成神经根在出口处受压。
在急性期应卧硬板床1~2周,并于膝下垫枕,使腰骶角度减小。症状缓解后,可做理疗或针灸、推拿等。如果疼痛剧烈,药物不能止痛,可以局部封闭治疗。
更重要的是加强腰背肌锻炼,进行使腰骶角减小的体操,减少或阻止复发。慢性腰骶关节扭伤的治疗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疗效往往不佳。体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必须坚持。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均有取得效果的报道。一般不主张用支架等,但可以用宽的腰围在发作期过后起支持作用。有明显悬垂腹的患者最好用紧身衣。但腰围及紧身衣不能代替体疗,否则肌肉会进一步萎缩,反而更易受到损伤。极少数患者在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可考虑腰骶关节融合固定术。但融合固定后在其上部,受到的应力会增加,而再产生上述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