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外生骨疣
骨软骨瘤也称外生骨疣,是发生于骨表面的一骨性突起,顶端有一软骨帽覆盖,实质上是生长方向的异常和长骨干骺区再塑形的错误,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半数,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4左右。骨软骨瘤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两者发病率之比为7.6∶1,后者有家族史,常可引起骨骼发育异常。
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
1.骺板细胞分离学说
Virchow认为骺板的软骨细胞从骺板分离,旋转90°后沿长骨长轴相垂直的方向生长,即横向生长形成肿瘤。
2.骺板发育缺陷学说
Ambrosia和Ferguson通过骺板软骨细胞移植,成功地产生了骨软骨瘤模型,认为骨软骨瘤是骨膜的软骨细胞巢不断增殖、骨化所形成的肿瘤。
肿瘤由软骨内成骨方式生长,内含骨、软骨以及纤维结缔组织三种结构。其骨化成分同附着骨相连续,无明显分界。顶端覆盖的软骨帽类似生长板的透明软骨,厚度通常在1~3mm,很少超过10mm。软骨帽明显增厚提示恶变可能。在软骨-骨结合部位有临时钙化带存在。软骨帽表面被覆薄层纤维膜,称作软骨膜,是相邻骨皮质骨膜的连续。随着年龄增长,软骨帽萎缩,甚至消失。
骨软骨瘤具有典型的放射线影像表现,可根据X线影像确诊。对于肩胛骨、骨盆和脊柱等部位的病变,需要CT检查,并借此了解肿瘤的基底部位。其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差异。可以表现为有一细长蒂的病变,向骨干倾斜,偏离相邻骨骺板的方向生长。也可以表现为有一宽广的基底附着于骨皮质,甚至只是骨表面的小丘样隆起。不管是哪种类型,共同的特征是宿主骨的骨皮质向外突,形成骨软骨瘤的骨皮质部分,两者连续无中断。病变的松质骨部分也与宿主骨的干骺端松质骨和髓腔相连。在骨和软骨的结合部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钙化。病变的组成为薄的外层皮质骨、内部松质骨、膨胀而可能不平整的顶部及顶部外透X线的软骨帽,而软骨帽则需要靠CT和MRI检查显示。有时软骨帽较厚,使常规X线显示的病灶要比实际病变范围小得多。核素成像可有不同程度的示踪剂吸收增加,可用于了解是否有多发病灶。
一般不需治疗。若肿瘤过大,生长较快或影响功能或压迫血管、神经和脏器时,则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范围应尽量从基底切除而不要剥离局部覆盖的骨膜。软骨帽和骨膜要一并切除,否则容易复发。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已发现骨软骨瘤者,应定期复查,对于多发者更是如此。若肿瘤生长较快应及时就诊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