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ycetoma
中文别名 :足肿病;马杜拉足;马杜拉菌病
足菌肿(Mycetoma)又称马杜拉足(ma-durafoot)或马杜拉菌病(maduromycosis),是由自然环境中的真菌或放线菌侵入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以菌体包裹形成颗粒为特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
需要说明的是,除足菌肿外,许多病原菌可形成颗粒样结构。但多数为病理现象,而非病原菌所构成。许多丝状真菌在空腔如肺中可形成真菌球也是一种颗粒样结构,曲霉最常见,此外包括粗球孢子菌和波氏假性阿利什霉等。此外,皮肤癣菌感染毛发后,菌丝体松散结合形成巨细胞,称为假性足菌肿,因为是由已感染(而非环境中)的菌侵入所形成。在波氏假性阿利什霉系统感染组织病理中可见到由菌丝致密结合形成的假性颗粒。
足菌肿是有脓瘘的慢性肉芽肿,病原体附着于土壤或植物,可经皮肤外伤侵入人体,特别常侵犯赤足行路者的足部,通常对人无害,在免疫力降低的条件下才能致病而为条件致病菌。
病原菌可为星状诺卡菌或巴西诺卡菌等而引起诺卡菌性足菌肿(nocardial mycetoma),某些地区的病原菌是索马里链霉菌(Streptomyces somaliensis)、佩利特尔放线马杜拉菌(Actinomadura pelletieri)或马杜拉放线马杜拉菌(Actinomadura madurae)等放线马杜拉菌。这些细菌所致足菌肿统称为放线菌肿(actinomycetoma)或放线菌性足菌肿(actinomycotic mycetoma)。
足菌肿也可由有分隔菌丝的真菌如足菌肿性马杜拉分枝菌(Madurella mycetomatis)引起,所发生的足菌肿统称为真菌肿(eumycetoma)或真菌性足菌肿(eumycotic mycetoma)。
放线菌性及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表现相同,菌种因地区而异。在印度、非洲及南美等地区常为真菌所致的足分枝菌病(maduromycosis),最易发生于赤脚行路者的脚上而称马杜拉脚(madura foot),一般发生于一侧足部。
足菌肿好发于热带、潮湿和多雨的地区和季节。虽发生于世界各地,但以中美、南美、非洲以及印度等地区发病率高,我国有散在发病。外伤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组织变化主要为发生脓肿及瘘的非特殊慢性肉芽肿,以后有纤维化。
脓液有白色、黄色、红色或黑色小颗粒,可在显微镜下看清。是否为真菌或细菌要由不同培养基培养才能鉴定,在我国西部所见足菌肿病例是星状诺卡菌所致。
1.观察颗粒
标本取自瘘管深层引流的脓液,或刮取病灶内的组织以及活检材料。放在无菌平皿中观察其中的颗粒,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病原菌不同其所形成颗粒大小、质地和颜色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见表1。
表1 部分真菌足菌肿所致颗粒的特征比较
![](https://cdn.pmphai.com/resource/file/59259774792192001650527936296/d6620d33ca6c4fa8996872d8ef326b46.jpg)
*HE染色结果存在变化
2.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将颗粒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于载玻片上,加20%氢氧化钠1滴,镜下可见团块由菌丝和孢子交织而成。菌丝宽而有分隔,直径约2~5μm,菌丝末端和颗粒的周边有许多肿胀细胞,有的颗粒中可见厚壁孢子。若没有宽大菌丝,则可能由放线菌引起。
(2)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再鉴定菌种。由于治疗和预后不同,鉴别菌种十分重要。
3.影像学检查
骨受累时X线可显示骨坏死,骨质疏松和小骨的融合,有局限性骨肥大和骨溶解。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阴影。
4.组织病理
皮肤和皮下组织具瘘管的化脓性肉芽肿,可见典型颗粒。颗粒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浸润。少数病例还可表现退行性肌炎、淋巴管炎、骨膜炎、骨质溶解和骨纤维变性等变化。
治疗放线菌性足菌肿的药物包括磺胺类、氨苯砜及抗生素,疗效很慢而应长期治疗,每日口服磺胺甲
𫫇唑(SMZCO)直到痊愈,一般应连服数月之久,愈后应续服数周,在服药期间要注意磺胺药物的不良副作用。诺卡菌性足菌肿可用氨苯砜治疗,量由50mg/d增到200mg/d,症状减轻后改用维持量,常需要连服几个月。青霉素、链霉素或四环素等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也可和磺胺药或氨苯砜合用,加用碘化钾可能促使损害吸收。钱坚革等报告的努卡氏菌性足菌肿1例,用水剂霉素800万U,每日1次,静脉,口服SMZCO 2片,每日2次,同时口服丙磺舒,用药2个月皮损完全消退,8个月后复查无复发。真菌性足菌肿应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的疗效不佳,口服碘化钾及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也无效。唯一疗法是全部切除,必要时做整形术或截肢术。
由于本病多因田间劳动时,皮肤破损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外伤和接触腐烂物质,有外伤时应及时清创处理。对于较小的病损应尽早治疗,可避免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