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全世界均有报道,主要发病于畜牧区。在我国多个省区均见发病,其中新疆棘球蚴病感染率居全国之首。骨棘球蚴病较少见,据文献报道约占棘球蚴病的0.5%~4%。此病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骨骼中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骨病变。直接与狗或羊接触是传染的主要方式。成虫主要寄生于狗、狼、狐的小肠内,牛羊为中间宿主。在骨的发病部位以骨盆多见,其次为脊柱、股骨、肱骨和胫骨。虽然骨棘球蚴病可单独存在,但常伴发于肝、肺等处的棘球蚴病。
病变常为原发性。棘球蚴由血流带至骨骼。病变自松质骨或骨髓腔开始,在长骨则病变大多由干骺端开始。由于骨质坚硬,骨内的空隙又狭小,因此棘球蚴不可能像在肝、肺部那样发展成圆形的大囊,而只能沿髓腔或骨质薄弱部位发展蔓延成多房性包囊。其外周没有附加的纤维包膜,内层也没有典型的发生层。囊肿逐渐增大,骨皮质受压而萎缩,髓腔变宽,最后可穿破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囊。
本病的X线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X线表现为局限性骨吸收,呈虫蛀样不规则,且有松质骨内骨质疏松,形成像葡萄串样的小囊状骨质缺损,其间骨小梁比较粗乱。病骨周围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为其特征。受累骨呈现轻度扩张,轮廓不规则,骨皮质受囊肿压迫而变得膨隆,厚薄不均匀,甚至可破裂为碎片,故较易产生病理性骨折。脊柱发病时椎体出现囊性破坏而呈楔形压缩。一般不累及椎间盘,但可侵入椎弓和椎板。骨棘球蚴病很容易合并继发感染,使囊壁产生钙化,形成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MRI在所有的影像学检查中对诊断脊柱棘球蚴病最有意义。虽然MRI可显示典型的棘球蚴特征(外囊壁、多房性)而较易诊断,对囊壁的显示比CT更可靠,但仍有部分患者的MRI影像缺乏特征性。在显示病变以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方面,MRI具有特殊价值。
骨棘球蚴病以手术切除为主。因其容易复发,手术时最好采用整段切除,但为避免肢体骨缺损,仍以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为主。手术前后使用阿苯达唑杀死头节,预防复发。术中在清除包虫囊时,一定要保护好周围组织后再清除包虫囊壁及子囊,用腐蚀性药物苯酚甘油涂擦囊腔壁,囊腔周围组织应严加保护,然后用20%高渗盐水浸泡10分钟以上。尽管如此,仍有将近45%的患者术后复发。脊柱和骨盆的病变则很难治疗。当脊柱棘球蚴病已侵入椎管,显露不充分,为了防止损伤脊髓或马尾神经,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杀灭头节,但效果较差。
药物治疗方面,阿苯达唑是抗棘球蚴病的首选药物之一。Yildiz等认为,彻底的病灶清除加骨水泥填塞残腔,术后服用阿苯达唑,是目前治疗骨棘球蚴病的最佳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