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骨与关节梅毒
骨与关节梅毒
作者
俞永林
概述

骨与关节梅毒是全身性梅毒感染在骨与关节的表现。由于梅毒发病率上升,骨与关节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回升。先天性梅毒的早期及晚期均可产生骨关节病变。后天性梅毒除第一期不侵犯骨与关节外,第二期和第三期均可产生骨膜、骨、骨髓腔和关节的炎症。

病因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是人类最重要的性传播性疾病之一。梅毒螺旋体由血流到达骨与关节,引起继发性病变。

病理

梅毒螺旋体由血流带至干骺端,局部产生炎症性反应,形成梅毒肉芽组织。如果机体防御力强,病原体即被消灭,炎症消退,如果防御力不足,局部组织即进一步被破坏、坏死,产生梅毒性树胶样肿。在骨破坏的同时,刺激骨膜,产生新骨。亦可穿破软组织产生窦道及继发感染。

关节很少原发受累。常发生在先天性晚期梅毒或偶发于后天自得梅毒第三期。前者表现为无痛性关节大量积液,常为双侧性,关节液清晰。在后者,因树胶样肿病变发生在长骨的骨端,关节有反应性积液,活动受限,亦可穿透入关节成树胶肿性关节炎,也有发生继发感染形成脓肿性关节炎者。

在不同的阶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①先天性早期梅毒:在生长较快的长骨,如胫骨及股骨,为骨软骨炎或称干骺端炎。干骺部出现黄色或灰色软的肉芽组织,深入骨软骨内进行破坏,严重损害了软骨的骨化过程,即软骨钙化后进一步骨化障碍,而堆积在骨骺板上。肉芽组织使骨骺板与钙化软骨交界处非常脆弱而易发生骨骺分离。亦可以有骨膜炎及骨髓炎。②先天性晚期梅毒:病理改变与自得梅毒第三期相似。以骨膜炎为主要表现,胫骨、股骨及颅骨的成骨性变化为其特征。在胫骨前方的骨膜增厚,造成所谓的“马刀胫”。严重的骨膜下感染,可以侵蚀皮质。树胶肿造成的骨髓炎较少见,易累及额骨和顶骨,皆以溶骨性变化为主。③后天自得梅毒第二期:可累及骨膜、皮质及松质骨和滑膜(包括关节、腱鞘和滑囊的滑膜),但以骨膜炎为多,约占2/3,好发于胫骨、尺骨、桡骨及股骨等。骨膜炎的范围可以很大而累及骨干的大部或全部。骨膜下形成的肉芽组织造成广泛的骨质破坏,随之发生钙化,新生骨沉着于骨膜下、哈佛管及骨髓腔,髓腔狭窄或闭塞。于新沉着的骨内,常有散在的树胶肿。骨髓炎少见,常发生于颅骨。④后天自得梅毒第三期:亦为骨膜炎、骨炎及骨髓炎,以后两者为多见,可以穿破软组织产生窦道,死骨少见。颅骨是好发部位,主要为外板受累,但树胶肿亦可侵犯内板而产生梅毒性脑膜炎。在长骨以胫骨、尺骨、桡骨、肱骨多见。病变往往较广泛,常累及全部骨质,以增生为主,但亦有树胶肿性破坏。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X线表现

1.先天性早期骨梅毒

病变骨的干骺端变宽,在其远端有软骨钙化形成的宽阔密度增加区。骨骺线不规则,呈锯齿状,有时可见骨骺分离。如果病变严重,干骺端深部的海绵质骨也遭破坏,而于厚而致密的先期钙化带下方出现一宽而均匀的骨质疏松带。可有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骨缺损。在干骺端周围及骨干可见片状骨膜增生。应与佝偻病、维生素C缺乏症区别。

2.先天性晚期骨梅毒

X线表现为成骨性骨密度增加,尤其在胫骨有典型的表现,骨皮质向外增厚,特别是累及胫骨前方,形成马刀状。指(趾)骨密度减低,有局限性囊状骨缺损(树胶肿性破坏)。虽反复发作膝关节积液,但不损坏关节,X线表现无异常。

3.后天性骨梅毒

有多种多样的梅毒性骨膜炎的表现。主要是与骨皮质相垂直的毛刷状新生骨,或出现花边状骨膜增生。其增生的范围可以很大,几乎累及所有长骨骨干,多在胫骨前面、尺骨远端外侧面及锁骨。骨皮质可呈浅而不规则的侵蚀现象。有时髓腔不能分辨。树胶肿性病变表现为虫蛀状的破坏,有局限性的透光区,死骨少见。后天性骨梅毒的早期应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结核性病变相区别。晚期应与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及骨肉瘤相鉴别。

治疗

骨关节梅毒的治疗主要为全身疗法。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盐酸四环素、红霉素或多西环素。对有些畸形及Charcot关节等,甚难治疗。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上一篇:骶髂关节结核 下一篇:沙门菌性骨髓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