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子为股骨颈与股骨干交会部的凸起部,呈方形,向后突比向前、外突更多,内面有粗糙凹面为转子间窝,有闭孔内、外肌和孖上、下肌附丽。臀中肌恰止于大转子外侧由后上向前下走行的纵行狭长带状部分,梨状肌抵止于大转子顶部。大转子由独立的骨化中心发育而来,该骨化中心4岁时出现,18~19岁时与股骨融合。大转子部有三个滑囊,在臀大肌与大转子之间的臀大肌滑囊最大;在臀中、小肌腱与大转子外上部之间为臀中肌滑囊,它与臀大肌滑囊之间有臀中肌相隔;在臀大肌深层的下缘与股外侧肌筋膜之间有臀股滑囊。这三个滑囊结构保证了隆起的大转子在臀肌下反复摩擦不致引起功能障碍性疾患。但由于大转子的下述特点,结核的罹患相当多见:①大转子为大腿外侧的隆凸部分,缺乏较丰硕的肌肉保护,易于外伤;②经常受髂胫束的摩擦,慢性劳损机会多,易诱发结核灶;③局部以松质骨为主,其内有密集的血管网络和血窦,易将结核杆菌菌栓停滞于此而繁殖。④大转子体积大,比小转子大5~6倍以上,故结核发病也较小转子多见。
大转子结核分为骨型和滑囊型两种。大转子有三个滑囊,由于受髂胫束摩擦频繁,尤其臀大肌滑囊,最易于发生组织劳损后结核灶罹害。故大转子滑囊结核备受注意。滑囊结核早期滑膜充血,滑液增多,局部肿胀。晚期滑囊壁增厚,内壁粗糙,有绒毛形成,表面覆盖着暗红色肉芽或坏死组织。滑液变混浊,有干酪样物、脓汁、米粒体或其他坏死组织混杂其中。滑囊内脓汁穿破后向大转子四周蔓延,并顺着髂胫束流向膝关节外侧;也可以穿破皮肤,形成难愈的窦道。
大转子骨型结核,有中心型和边缘型之分,二者之比为3∶1。中心型骨结核为早期,大转子松质骨受结核杆菌侵蚀、缺血坏死,X线片上显示骨小梁模糊,呈磨砂玻璃样改变,而实际病变的范围要比X线所显示的范围要大得多。骨缺血坏死后形成死骨,且与健康骨之间逐渐分离。死骨在脓液侵蚀下,或在有血供组织的影响下,逐渐消失,局部则形成囊肿样空洞,其病灶周围有的骨质有一薄层的反应骨增生。边缘型大转子骨结核以骨吸收为主,周围骨呈反应性增生,骨密度相对较高,死骨少见。即使有死骨,其体积较小。结核混合感染后,骨质密度增高,X线片上显示骨病灶边缘硬化现象。
大转子结核不仅可向大转子周围破溃扩散,还可以向髋关节破溃。其侵蚀机制是由于病灶清除时扩及,骨结核中心型向股骨颈、头方向扩散进入关节,或结核脓汁直接侵蚀髋关节囊破入关节。因此,在治疗上及预后的估计时,也将其一并考虑。
X线表现:骨型大转子结核可见典型松质骨结核改变:早期呈磨砂玻璃样改变,晚期病灶中心有死骨,死骨吸收后形成骨空洞。边缘型骨结核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死骨少见,即使有亦较小,病灶骨边缘后期则显示增生,提示有混合感染可能应予除外。
由于大转子居于股骨上端浅表面凸起的位置,手术显露较易,在权衡治疗方法时,以手术病灶清除为宜。但年老、年幼体弱的多发骨结核,也应考虑非手术治疗,或一部分病灶手术,一部分病灶非手术方法。
1.适应证
大转子骨结核和滑囊结核,无论是否有死骨及骨空洞,均适于手术刮除病灶。若早期骨结核抑或滑囊结核,则宜非手术治疗。在大转子骨结核或滑囊结核并发较明显寒性脓肿,或有脓液流注,或发生窦道、混合感染时,都应采取手术刮除术。
2.麻醉和体位
硬膜外腔阻滞、腰蛛网膜下腔阻滞、全身麻醉等。侧卧位,患侧在上,患侧小腿和足部垫高与躯干等高或略高。仰卧位,患侧臀部后方垫高20°,手术者坐位操作亦称方便,但助手操作费力,大转子后方刮除时不易清除彻底。因此,累及大转子后方的结核,以侧卧位最宜。
3.手术步骤
(1)切口
通过大转子的外侧纵切口或弧形切口,根据病变的范围与脓肿情况决定。若脓肿流注到大腿下段时,可另做切口,未必需要上下切口连接。
(2)显露
沿切口方向切开臀筋膜和阔筋膜,切断臀大肌与髂胫束接腱,切断髂胫束,向前牵开阔筋膜张肌,臀大肌向后牵开,大转子即完全显露。必要时,将部分臀中、小肌腱剪开,有助于显露大转子和其顶端。
(3)确定结核位置
观察病灶位置、大小、特点、深度与周边关系,确定是滑囊结核抑骨结核(边缘型或中心型)。若滑囊结核,应确定哪一个滑囊。
(4)彻底刮除
先用手术刀切除大转子附近结核累及的软组织,切除肌或腱间隔中的结核肉芽。滑囊被累及的应切除整个滑囊壁;骨结核的应扩大外洞口,把死骨、病骨彻底清除,有时需咬骨钳咬除骨突及未完全分离出来的死骨。
髋关节囊不应切开,万一切开,应立即缝合。
(5)缝合与植骨
彻底冲洗创腔,并再次刮除残余病变。如残腔过大,影响股骨或股骨头颈坚固性时,切取髂骨松质骨植入。抗结核药及抗生素撒布创腔。缝合髂胫束和臀大肌连接腱,分层缝合切口。
混合感染严重时,除上述措施外,还可以游离一片臀大肌蒂肌瓣留置骨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