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yogenic spondylitis
近年来,化脓性脊柱炎(pyogenic spondylitis)已较为少见,这除了与各种感染及时获得早期控制外,与当代抗生素的进展,尤其是第三代药物的出现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本病病情较严重,易因脓毒症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而发生意外。一旦转为慢性,则终身难愈(或不愈)。因此应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化脓性脊柱炎在临床上已很少见,发病率占全部骨髓炎的2%~4%。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和老人也可发病,但甚少。发病部位以腰椎为最多,其次为胸椎、颈椎。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如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大部分为血源性感染,因脊椎静脉系统有位于硬膜及脊椎周围无瓣膜的静脉丛,属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外的独立系统,但又与上、下腔静脉有许多交通支直接联系,脊椎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可以停滞,甚至逆流。因此任一静脉系统内有细菌栓子均可到达脊椎内。脊椎感染细菌到达椎体中心或边缘再向椎弓扩展(图1),也可先有椎弓感染再向前扩展到椎管和锥体。到椎管内可产生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造成根性神经痛和截瘫。也可穿破硬脊膜产生脑膜炎。椎体感染形成脓肿,像脊椎结核一样向周围软组织扩散,在颈椎可产生咽后壁脓肿、颈部脓肿及上纵隔脓肿;在腰椎可产生腰大肌脓肿;在骶椎可产生盆腔、肛旁和坐骨肛门窝脓肿。少数可波及内脏,如心包炎、肺脓肿和脓胸等。
化脓性脊柱炎演变过程:
(1)椎间隙变窄;
(2)软骨下骨质进行性硬化,邻近椎体密度增加;
(3)椎体骨板进行性不规则;
(4)椎间隙呈气球样改变。
少数为创伤如子弹贯通伤所造成的继发感染;或医源性的感染如腰穿、椎间盘吸引术后的感染、椎间盘手术后的感染等,近几年来较多见。
除了血源性感染与外伤或入侵式感染外,还可有局部蔓延,如椎旁部化脓性炎症(椎旁脓肿等)由外向内侵蚀达椎管外,也可因盆腔内炎症、或泌尿生殖系统炎症通过盆腔静脉而达脊椎上静脉(两者之间无瓣膜)或静脉窦形成感染。

图1 Brodie骨脓肿X线表现
(一)化验检查
急性期有白细胞数增高,可达20×109/L以上,其中中性粒细胞多超过85%,并可出现幼稚型,血培养阳性,继之贫血,血沉加快。亚急性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血培养可阳性或阴性,血沉快。慢性期则无特殊变化。
(二)X线片征象
视病情、感染途径及分型不同,其X线表现差异较大。
1.初期
起病10~14天,此时骨质多无异常所见。但应注意椎旁阴影有无增宽,以除外腹膜后炎症。
2.早期
第2~3周时,可显示椎体边缘有骨质疏松,渐而破坏,并向椎体中部发展。椎旁阴影可增宽。
3.中期
起病后1~2个月,多显示破坏区扩大,外观如虫蚀样或斑点样。当软骨板破坏后,则椎体边缘模糊,呈毛刷样。至第2个月末,骨质增生过程即逐渐开始。此时少数病例显示椎旁阴影可增宽。
4.后期
第3个月开始以后,此时骨质增生更加明显,显示椎体密度增加,椎间隙变窄,椎旁可出现粗大的骨桥样骨赘,附件也出现相似改变。病变范围可累及一节或数节椎骨。
5.慢性期
椎节可完全骨性融合,一般多无死骨,但可有楔状及塌陷等变形。根据X线片上所显示影像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4型。
(1)椎体型:
多为单椎体发病,起病于椎体中心部,并向四周蔓延,易因破坏较多而引起病理性压缩骨折,形成密度增高之扁形椎体,因此易与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相混淆。
(2)边缘型:
由邻近软骨下病变发展而来,多从周边向中心发展,最后与原发椎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骨块。
(3)前型:
又称骨膜下型,多系来自椎体前方的感染源,引起以前纵韧带和椎旁韧带骨化及前方骨皮质增厚或骨桥形成为特点的一型,椎间隙及松质骨多无改变。
(4)附件型:
病变起于附件,并引起骨质疏松、破坏,后期呈骨化增生样改变。临床上较少见。
1.非手术治疗
(1)脊柱感染的传统治疗方法:
是采用卧床休息和制动,目前仍然是主要方法。可采用躯干夹克式支具。对症治疗,增加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2)脊柱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是首要的治疗手段,在急性期,全身使用抗生素,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直到症状消失后再继续使用,何时停止抗生素治疗并无固定的期限,有学者建议用抗生素直到血沉正常才停药。静脉注射抗生素常持续6周,然后改口服,根据血沉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停药。
2.手术治疗
若有脓肿可进行引流,以尽早解除脊髓受压,防止供应脊髓的血管发生血栓而致脊髓软化,造成不可逆的瘫痪。若有窦道和死骨形成,等病情稳定后再作彻底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