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症。
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髋臼骨折。少数病人因坐骨神经出骨盆时变异,当髋外旋时肌肉强力收缩可使坐骨神经受到过大压力,长此以往产生神经慢性损伤。
1.梨状肌
起于第2、3、4骶椎前面,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经坐骨大孔入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后面。髂内动脉在此分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经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髂关节。此肌因急、慢性损伤,或加上解剖上变异,致易发生损伤性炎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而产生腰腿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2.出入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1)臀上神经:梨状肌结构行程:发自骶丛,梨状肌上孔出盆后,行于臀中肌与臀小肌之间,与臀上动脉深支伴行,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上动、静脉:臀上动脉发自髂内动脉,通过梨状肌上孔后,分浅、深两支,浅支行于臀大肌和臀中肌之间,深支行于臀中肌与臀小肌之间,供应邻近的结构。臀上静脉与臀上动脉伴行,经梨状肌上孔入盆腔。
3.出入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1)坐骨神经:发自骶丛,是全身最大的神经,由梨状肌下孔出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稍内侧降至股后区。
(2)股后皮神经:发自骶丛,于臀大肌的掩盖下降至大腿后面。
(3)臀下动、静脉:发自髂内动脉,供应臀下部及股后上部的结构。臀下静脉与臀下动脉伴行,由梨状肌下孔穿入盆腔,汇入髂内静脉。
(4)臀下神经:发自骶丛,支配臀大肌。
(5)闭孔内肌神经:发自骶丛,出盆后,支配闭孔内肌。
(6)阴部内动、静脉:发自髂内动脉,出梨状肌下孔后绕过坐骨棘后面,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窝,分支供应会阴部及外生殖器。阴部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入盆后汇入髂内静脉。
(7)阴部神经:发自骶丛,出盆后,与阴部内动、静脉伴行,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肌肉和皮肤。
1.B超检查
提示梨状肌横径增大、外膜增厚、回声不均匀,梨状肌下孔狭窄或消失,坐骨神经变异或显示不清。
2.X线检查
排除局部畸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病变、骨折、结核、肿瘤骨质增生明显压迫坐骨神经者。
3.MRI检查
急性期患者梨状肌较对侧肥大,并呈炎性改变(T2WI及STIR呈高信号改变),周边可见肌间积液、筋膜炎性改变。
非手术方法包括理疗、药物、手法、神经阻滞治疗等。
1.理疗
针灸、中药热敷等。
2.药物
中药内服以舒筋活血、宣痹镇痛为主。
3.手法
按摩可以改善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采用手法治疗时,首先要选准部位。患者可取俯卧位,双下肢后伸,使腰臀部肌肉放松。术者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连线,连线中点直下2cm处即为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之部位,其两侧即为梨状肌。
4.梨状肌下孔阻滞
患者取俯卧位,在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间做一连线,经此线中点向足端做一垂线,线下3cm明显压痛处即为穿刺点。用7号8cm长穿刺针,经皮肤垂直进针,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到达臀大肌深部时可感到阻力,到达梨状肌时有松弛感,缓缓进针至出现放射性异感时说明到达坐骨神经出口处,回抽无血,即可注入10~20ml消炎镇痛液。如无异感或第一次进针就穿过坐骨切迹时,应退针至皮下,略向内侧再穿刺,直到滑过骨质抵达坐骨切迹且出现明显异感,后退针数毫米,回抽无血后注药。注意穿刺针不要直接刺入神经内注药,以免损伤神经。
5.手术方法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梨状肌切断或神经松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