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
作者
邵云潮
概述

骨盆骨折是指骨盆骨性结构的损伤,占全身骨折的1%~3%,常累及腹腔和盆腔脏器。骨盆骨折可分为低能量损伤与高能量损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和压砸伤是常见高能量损伤因素。骨盆骨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存活患者伤残率高,合理救治需要整个急救系统的高效运作与创伤专科医师的精心治疗。

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指导临床治疗,数十年来共有超过40余种骨盆骨折分类系统,可见其复杂性。Letournel和Judet于1980年提出的按解剖部位的分类方法,为早期的骨盆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目前常用的分类有Young分类和AO分类。

Young-Burgess分类是基于暴力作用的不同方向,分成侧方挤压(lateral compression,LC),前后挤压(anterior posterior compression,APC)、垂直剪切暴力(vertical shear,VS)和复合暴力损伤(combined-mechanism injury,CM)四种类型,每型再按损伤的严重性分为Ⅰ、Ⅱ、Ⅲ亚型。Young分类简单实用,易于理解记忆,在X线片上的可操作性很强,因而被广泛采用。

AO分类是基于稳定性的分类系统,由Marvin Tile分类发展而来,将骨盆骨折分为稳定型(A型)、部分稳定型(B型)、不稳定型(C型),根据严重性程度再将每一型分成1、2、3三个亚型,每个亚型还可再分成三个更小的亚型,也用数字表示。AO分型比较繁琐,学习周期较长,但分型细致,任一骨折都可被细分为27种亚型中的一种,因而定义精确,不易产生歧义,且以数码表示后易于统计记录,其被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院前急救

危及生命的骨盆骨折能否获得成功救治,首先取决于是否获得及时且有效的院前急救。而院前急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基础性投入、普通民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以及专职急救人员的培养。

院前急救首先要强调时效性,在致命创伤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应获得基本的生命支持,这就需要创伤事故现场的普通民众能有效施行心肺复苏术及控制活动性出血,为达此目标需要大规模的培训。急救的时效性还体现在急救人员能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并及时转运伤员上。以道路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RTA)为例,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RTA在急救任务中所占的比重正越来越高。RTA多为高能量创伤,其特点为多发伤、复合伤常见,骨盆与髋臼骨折多发,致残率、死亡率极高,因此对急救系统有很高的要求,必须争分夺秒。高速公路RTA一旦发生,会立即导致大规模塞车,路面救援根本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空中救援系统。

急救人员的培训对院前急救也至关重要,急救人员的任务绝不是简单的运送,而是要能在现场实施ABC、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动静脉通道建立、输液甚至输血、伤情判断及简单处理、抗休克裤穿戴、骨折的临时外固定等。急救人员还应该有足够的信息系统,明了区域内各大医院的特长与即时床位多少,在伤情判断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患者一次运送到位,避免多次转运。

解剖

骨盆环由两侧的两块髋骨与后正中的骶尾骨组成,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连结而成,三骨交汇处形成髋臼。骨盆环后方双侧髂骨和骶骨相连形成骶髂关节,前方两侧耻骨相连成耻骨联合。骨性结构本身不具稳定性,必须得到韧带与肌肉结构的支撑保护。

骶髂关节上半部为纤维连结关节,下半部为滑膜关节,整个关节仅有少许旋转活动。骶髂关节前方有骶髂前韧带与腰骶韧带,后上方深层为骶髂骨间韧带,浅层为骶髂后短韧带,后下方为骶髂后长韧带,关节下方有骶结节韧带连于坐骨结节、骶棘韧带连于坐骨棘,关节上方有髂腰韧带与第5腰椎横突相连。不同方向的韧带配合局部骨结构的特殊形态,加上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形成骶髂复合体,使其具有前后、旋转以及纵向三维轴向的稳定性。

耻骨联合为纤维软骨连接,由耻骨间盘连接两耻骨体内侧面,连接界面有一薄层透明软骨,其中间为厚实的纤维软骨,耻骨间盘上部有一个很小的关节腔。耻骨联合上有耻骨上韧带、下有弓状韧带加强,可配合骶髂关节和髋关节进行微小的运动。

骨盆骨性结构周围存在许多重要的脏器组织。

【骨盆稳定性】

稳定性的定义,是指解剖结构在抵御生理应力时不出现变形的能力,骨盆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后侧负重弓和骨盆底的完整性。骨盆骨折的稳定性评估必须包括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损伤程度的综合判断。当骨盆环形结构未出现破损时,可认为是稳定性损伤,如骶骨嵌压骨折时,韧带并无破坏,环形结构仍然完整,因而是稳定性骨折。部分失稳的损伤常为旋转不稳定,可有外旋与内旋两种类型。外旋型即所谓的开书型损伤(open book),耻骨联合分离小于2.5cm时,后方结构仍保持完整。内旋损伤常由侧方挤压暴力引起,后侧结构可有部分损伤,但骨盆底仍然完整。当后侧结构破坏时,骨盆失去前后稳定性,常发生向后移位;当骨盆底破裂或撕脱时,骨盆失去垂直稳定性,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不稳定损伤。提示存在不稳定的临床体征有:①骨盆体表解剖标志明显移位,肢体不等长;②后方有明显压痛、青肿或畸形,表明后方结构可能破损;③存在血管、神经或其他脏器的严重损伤;④骨盆开放性损伤。不稳定的放射学提示性证据包括:①耻骨联合分离>2.5cm;②骶棘韧带或骶结节韧带起止点撕脱骨折表明盆底破裂;③腰5横突撕脱骨折常是纵向不稳定的结果;④骶髂复合体结构存在分离移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低能量骨盆损伤以单处简单骨折多见,不稳定性骨折较少,并发症也较少发生,此类损伤通常保守治疗即可,也很少需要紧急抢救。无明显移位的骨盆环单处骨折只需卧床休息4周左右。单纯骶尾骨骨折也以卧床休息为主,臀部可垫气圈或软垫,因复位后无法固定,故肛指手法复位意义不大;骶尾部损伤无论骨折与否,都可能导致长期的骶尾部疼痛。骨盆边缘性撕脱骨折视撕脱部位不同,采用放松附着点肌肉的相应体位,休息4周左右即可。

高能量骨盆损伤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其常伴发合并损伤,患者生命垂危,故抢救、诊断与伤情评估记录常需同步进行,对于多系统损伤者需尽快组建多学科协同抢救小组。院内抢救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和深化,ABC的通畅是生命的基本保障,伤情评估有时需多次进行,同时在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地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高能量骨盆损伤常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的时机并非千篇一律的越早越好,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把ISS评分在16分以上的情况看作严重创伤,此类患者在创伤当时经受了第一次打击(first hit)后,应激系统迅速启动,以白介素6(IL-6)为标志的一系列应激因子水平急剧升高,在2~3天内达到高峰,此后再逐渐消退。急性期内复杂的长时间大手术会使机体遭受严重的第二次打击(second hit),应激水平将被叠加,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大大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最终增加致残率与死亡率。为应对这一复杂的应激叠加效应,近十余年来,有学者将在腹部枪击伤处理中行之有效的伤害控制学说(damage control)引入创伤骨科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响应与推广。基于上述的严重创伤应激反应模式,伤害控制学说所提出的对策是,避免在急性期内进行所谓的终局性手术(definitive surgery),而仅进行简单的初步稳定性手术(primary surgery),如骨盆外固定支架手术等。活动性出血的血管若累及肢体血供,则需行吻合或移植修补,否则仅予结扎。开放性损伤若出血难以控制,只要不累及肢体血供,甚至可先不予清创,直接用大量纱布填塞,24和(或)48小时后更换纱布时再予逐步清创,逐步清创有时需多次进行,间隔时间为24或48小时。肠腔管或会阴部破裂时可行简单清创。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手术在创伤抢救室内即可完成,不要求达到良好复位,目的只是提供暂时的稳定,控制出血,减轻疼痛,便于患者运送。初步手术的目的是提供力学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第二击的叠加,控制应激反应的规模,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终局性手术创造条件。肠腔创伤的延期吻合还有利于使坏死范围更加清晰,避免多次吻合修补。终局性手术的时机为创伤第4天以后,此时第一击应激反应高峰期已过,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需要多部位多系统多次手术的,可予分期手术,但宜争取在2周以内完成全部手术。终局手术的目标是长期性的,且此时患者情况已比较稳定,手术时间上比较从容,因而应尽可能把手术做得较为完美。对于骨盆骨折本身而言,此时需要将临时的外固定支架转换成内固定。

应针对不同的损伤采取相应的内固定措施,原则上优先考虑骨盆后环的复位与固定,当骨盆环多处损伤时,并不一定所有的损伤处均需内固定,如果后环获得了有效固定,残留一处前环损伤未固定对骨盆总体稳定性影响不大。耻骨联合分离复位后采用接骨板固定,有时需要双接骨板才能获得可靠固定;髂骨翼骨折复位后可沿髂嵴用重建接骨板固定,耻骨上支骨折也常用接骨板固定。骶髂关节损伤可从前方入路跨关节双接骨板固定,两块接骨板成角以大于60°为宜,也可后路双侧髂骨间张力带接骨板固定或螺栓固定。目前骨盆骨折复位后经皮螺钉固定应用越来越广泛,最常用者为骶髂螺钉和耻骨上支柱螺钉固定,操作时要对局部解剖熟悉,应用导航技术或多投照透视观察,以免严重损伤。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上一篇:脊髓损伤 下一篇:断肢再植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